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为自己命运的“荔枝使”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文博小学607班  沈彦含   指导老师  吴安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今日掩卷《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这个在历史夹缝中几乎被碾碎的小人物,用他倔强的身影,在我心中投下了一道永不褪色的光芒。从古至今,帝王陵前的石碑永远刻不满功过,而此书中李善德的草鞋,却在岭南的田埂上走出另类经纬。

  “心里装着要把荔枝送到长安的念头,

  再远的路也不觉得累”

  书中那场跨越五千里的荔枝运输,宛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壮烈战役。李善德面对的不仅是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残酷现实,更是整个官僚体系的冷漠与阻挠。他计算每一条驿道的里程,测试每一种保鲜的方法。当荔枝最终抵达长安,那鲜红果实上凝结的,何止是岭南的晨露,更是一个小人物的智慧与坚持。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到了我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老先生。自1962年开始,他带领团队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彭士禄回忆道。正是心里装着要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的念头,再难的科研路也不觉得艰辛。

  “所谓天才,

  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坚持做到底”

  李善德的故事如一面明镜,照见了我学习路上的点点滴滴。

  记得上学期备战数学学科竞赛时,我面对一道组合数学题两日未解。草稿纸堆积如山,我一边努力回忆数学老师上课时曾讲过的解题思路,一边不停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算算。然而思绪却如陷入泥沼的驿马,越是挣扎越是深陷。“大不了放弃吧,老师布置习题的时候就说了这道题特别难,实在不会做就先放着。”就在准备放弃之际,我抬头看到了书架上那本薄薄的小书,书中李善德在暴雨中护持冰鉴的身影又浮现眼前。我深吸一口气,再次扎入思考的海洋。重新梳理、分析条件、问题拆解……如同李善德规划驿站般设置解题“中转站”,终于在我写出最后的答案时豁然开朗。那一刻的喜悦,堪比荔枝抵达长安时绽放的甜香。

  我非常欣喜自己可以将书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坚持就会有收获,的确是这样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李善德用五千里的驿道教会我,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坚持做到底。我们虽然不是天才,但是仍可以将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认领属于我们的“荔枝”

  而今,李善德的精神已融入我生活的每个角落。背诵英语单词时,我将其想象为需要保鲜运输的“知识荔枝”,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作为我的“保鲜秘方”;体育训练中,我效仿李善德手下的驿卒调整呼吸节奏,让每次四百米测试跑都成为耐力与技巧的完美结合;甚至写作时,我也学习李善德“分层包裹”的智慧,先搭建框架,再填充血肉,最后打磨语言。李善德的故事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不在于逃避困难,而在于将每个挑战视为一次珍贵的运输任务,用智慧与坚持将其送达彼岸。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荔枝使”,用智慧保鲜理想,用坚持丈量道路,最终让生命绽放出最甜美的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
~~~——读《十一岁的假期》有感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舌尖上的家乡
思念
成为自己命运的“荔枝使”
澳洲见闻
藏在衣柜里的“南方”
我们去寻找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