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诗词展馆见闻 朝花夕拾 2022年08月27日  

  ■朱超范

  一座占地数千平方米、粉墙黛瓦徽派风格的展馆临河而建,显示着渔浦文化的别样风韵。

  在古朴素雅的两扇木格镂雕大门上,著名书法家妙华(朱建华)先生一行雄浑遒劲大字——“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庄重朴实;而大门左侧悬挂的两块国字号招牌——中华诗词渔浦研究创作基地、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基地,则格外显眼,熠熠生辉。

  一进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横匾,这是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郑欣淼先生的倾心力作《渔浦诗词序》。而由知名女书法家黄勇芳所书的小楷也体现其圆润娟秀之韵味。紧邻相随的《义桥联句》大型匾额,是中华诗词学会八位诗词名家联手之作,并由高昌先生撰序,此联句诗文感事寄怀,高标逸想。由欧阳中石弟子、著名书法家何鹤泼墨亦显示其铁画银钩之行书风韵。这两幅巨型诗文作品被视为镇馆之宝而格外引人注目。

  一楼至二楼各个展厅是印象义桥、云起三江、最忆渔浦、诗词钱塘、浙东诗路、文化传承等篇章,展品琳琅满目,诗书画印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陶醉于唐诗宋词温馨清芬之中。步上二楼展厅,除了各个历史时期诗词文化展示外,还有中华诗词渔浦创作基地和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基地,配备了可容纳近百人开会、讲学、研究讨论的会议厅。展厅功能齐全,满足了参观及活动的各种需求。

  由于萧山义桥(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起点,钱塘江诗路和大运河诗路之结点,故被视为“诗画浙江”之枢纽地位,而被誉为江南诗词文化之重要焦点亦是必然。义桥镇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渔浦文化,结合小城镇整治工作,于2019年启动里河古街建设,合理布局,精心规划,使古街老街有机结合,在里河古街旧址上建设“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既体现了渔浦文化,又融合了诗路文化,意义不凡。展示馆设计按照古典美学原理,并运用声光电现代先进技术,通过实物、照片、视频、诗词文化等诸多元素,形象展示了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是钱塘江诗词文化之重要结点。展示馆除了把谢灵运、丘迟、江淹、孟浩然、贺知章、李白、苏轼、陆游等历史众多文化名人串珠成线,还把唐代文化与宋韵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座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地标。

  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从唐宋到明清,走在这条路上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历代诗人如痴如狂流连忘返。作为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这里风光如画,诗人欢叙雅集,送行赠别,留下了唐诗璀璨篇章。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义桥镇党委政府十几年磨一剑,谱写着渔浦文化崭新篇章。多年来已经为文化建设累计投入逾两亿元,别具匠心地建造了钱塘江诗词展示馆、 占地万余平方米的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占地近二百亩之三江口诗意林及十余处分布于镇上各处之诗词文化微型公园……

  2012年依托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专家学者召开意义深远论证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之学术研讨会;继成功召开第一届钱塘江诗词大会后,今年九月又将隆重召开第二届钱塘江诗词大会;出版发行《渔浦诗词》《渔浦新韵》《义桥丛书》《浙东唐诗之路新咏》《从渔浦出发·浙东唐诗之路论文集》《中华诗词·渔浦专刊》,即将出版《浙东唐诗之路论文集·渔浦卷》。

  近年来义桥渔浦文化成绩斐然,创建省诗词之乡、诗路名镇、省文化强镇;前年又获四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其中“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词渔浦研究创作基地”两块金牌均独占全省鳌头。2020年10月13日,在天台召开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上,省领导对萧山打造诗路文化给予高度肯定!

  山水新都市,创智新高地,渔浦新义桥,朝着美学纵深境界努力进发,一幅宏伟画卷正在陆续展开。

  渔浦文化,令人自傲,忆昔抚今,触景生情。而今,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已经开馆迎客,特赋诗以颂:

  唐诗古自逐风流,栋宇无须接斗牛。

  狂客回乡频把盏,放翁入县乐赓酬。

  涛飞浙水千帆雨,烟幂吴岚七月秋。

  如此江山如此馆,楼台已压白云浮。

  (作者为野草诗社副社长、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