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祝美芬
《繁花》看尽,一片苍茫。
这是我看完《繁花》一书后的最大感受。
书中那么多的人物,看到最后,我以为小毛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最大的沉重与哀伤,甚至他似乎成了本书最主要的人物。
他生活在“下只角”,苏州河边上的老式弄堂,楼上楼下,邻舍隔壁,拥挤的居住环境,各色的世态人情,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大部分市民的柴米人生。
曾经,他,与出生优越的沪生、阿宝他们(当然特殊年代这种出生也成了负累),有过青春的萌动、热力与灿烂,当然由于物质条件与时代环境的局限,用当下的眼光来看这种青春的怒放也是有局限的,但毕竟,他们在当年有限的时空下,也算是拼力“从尘埃中开出花来”,有过那么一些属于自己的热血滚烫的青春记忆。
当时光流逝,时代更迭,环境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这些变化也体现在像小毛这样的普通市民身上。小毛最后患病而不治,撒手人寰,他的一生,犹如繁花落尽,一声叹息,隐隐飘远,就像秋天落下的一片树叶,于人世间无声消失,留给人们一片心情的荒凉。
再是热血涌动的青春,终将消逝;再是奋力拼斗的人生,终将化为无声。几多美好,几多快乐,又几多的苍凉与无奈。
《繁花》,描述的是千种百样的上海市井生活样态,它们展现出当时当地真实的生活样貌,柴米油盐、市井八卦、情感纠葛,如毛线团,缠缠绕绕,有时欢欣,有时忧伤,有时下里巴人(指落入尘埃里的平常日子),有时阳春白雪(指姝华等人有时吟诵的诗词)。各式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心,呈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凡尘生活状态。
接地气,通心灵。书中描述的人与事,好像就在你的面前。这些人,恍若似曾熟悉;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
书中人物,乃凡人的样本;书中之事,乃时代的再现。
描摹,勾勒,都是为了给时代留下痕迹。叙述,抒发,都是为了追忆这些逝去的年华与平凡人们。
这样的书写,不光是为了追忆,还为了铭记。有一点感伤,有一点温暖,有活着的力量,这是一个真实的“人间”。不管在何种境遇下,作为个体的人,总会用力活出生命的光彩出来,活出人生的希望出来,哪怕只是在尘埃中偶尔透出一丝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