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生命以别样形式重焕光彩 我区举行遗体(组织)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 2024年04月04日  

  本报讯(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富慧)昨日上午,2024年萧山区“生命·礼赞”缅怀纪念活动在义桥镇大隐人文园举行。这是一场特殊的缅怀纪念活动,因为被追思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殊身份:遗体(组织)捐献者。

  记者从区红十字会了解到,从2010年我区第一例角膜捐献者刘成开始,截至目前,萧山已有102位志愿者实现遗体(组织)捐献。他们的生命在人生谢幕后,以另一种伟大的形式得以延续。

  相濡以沫的夫妻许下约定

  在缅怀活动现场,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代表、捐献者家属、医院代表等纷纷手持鲜花,深切怀念那些无私奉献的遗体(组织)捐献者。

  一块碑文,镌刻了萧山102个捐献人的名字。在祭奠的人群中,满头银发的孙奶奶颤颤巍巍地来到石碑前寻找着自己老伴儿潘爷爷的名字,这也是他们夫妻二人在潘爷爷去世后的第一次“相见”。

  孙奶奶和潘爷爷都是老师,也是老党员。夫妻俩相濡以沫56年。回忆起和老伴儿相处的日子,孙奶奶不禁流下眼泪。“其实,我们早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可是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也不知道联系谁。2019年,老伴儿生病了,相继动了两次大手术,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他又说起了遗体捐献的事。我问他,这么做会后悔吗?他告诉我不会后悔,这也是他心里最后的念想。”孙奶奶说。

  潘爷爷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遗体捐献信息登记。

  今年年初,在完成整个流程后,潘爷爷成为我区第98位成功捐献遗体(组织)的爱心人士。更让人感动的是,孙奶奶也签下了遗体捐献同意书,因为这是她与老伴儿的美好“约定”。

  全区登记遗体(组织)捐献

  志愿者人数达3000余人

  遗体捐献者在医学界被尊称为“大体老师”,他们和器官(组织)捐献者一样,在生命结束后,以特殊的方式延续生命,支持医疗事业发展。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捐献的器官(组织)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挽救生命。

  对此,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姚蓉表示,目前遗体(组织)捐献相关知识的公众知晓率仍然较低,捐献的遗体(组织)并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及科研教学需要。

  有意向捐献遗体、组织的志愿者,需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携带有效身份证明到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各级红十字会或遗体、组织接受单位办理遗体、组织自愿捐献登记手续。遗体、组织捐献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萧山区红十字会进行咨询,咨询电话82373003。

  姚蓉说:“目前,除了102位捐献人外,萧山还有3000余名爱心人士登记成为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此外,我们还用心打造了遗体(组织)捐献者生命礼敬园。这是对捐献者最崇高的敬意,是对捐献者博爱情怀的具体展示,更是营造‘人人崇尚捐献’良好氛围的生动实践。”

  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让生命重焕别样光彩。正如现场一位前来悼念的家属所说,遗体(组织)捐献是平凡的人作出了不平凡的事。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人对遗体(组织)捐献有了更积极的认识,希望这种大爱善举,能为更多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