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花情可依 2024年04月04日  

  文/王国梁   

  清明时节,花开万朵,缤纷多彩,为春天增添一份美丽。而清明节又是怀念和祭奠先人的日子,人们心中浓厚的情感,常常通过花表达出来。我们中国人性格含蓄,感情深沉,最善于寄情于物,这样情感就变得具体了,抽象的情感仿佛能够可触可见。有了花,我们的感情更加有所寄托,有所依靠。

  花儿们一直都特别善解人意,总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绽放。一年之中,清明的花开得最多,每一种花都赶来赴一场清明之约,为的是留下芬芳,更为了让人们寄以深情。杏花像云,桃花如霞,梨花似雪……清明有花情可依。

  杜牧的一首《清明》广为传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以算是清明诗的代表作,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真挚诗意。诗中有一个游子的形象,清明节他没能回乡,依旧在异地漂泊。微雨纷纷,路上的行人表情哀伤,游子心中愁肠百转,苦涩难耐。在这个本应归乡祭祖的日子,他只能遥望故乡的方向,心绪也被雨水打湿。他想找个酒家,哪怕是借酒消愁,也好排遣一下孤独寂寞和忧伤悲戚。哪里有酒家呢?牧童为他指路,指向了杏花开处。那一片灿烂的杏花深处,风景那么熟悉。异乡的杏花,跟故乡的杏花并无二异。奔向杏花深处,让心中所有的情感都有个寄托,有个依靠,有个归宿。清明杏花开,寄托深深情。

  黄庭坚的《清明》这样写:“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反衬田野间长满杂草的坟墓之凄凉。其实诗人有点悲观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如霞似锦,非常漂亮。此时人们祭奠和缅怀先人,在花朵缤纷中,跟逝去的先人说说话,跟他们讲讲过去的回忆,讲讲现在的生活,讲讲未来的梦想。善解人意的花朵们好像听懂了一样,在微风中颔首微笑。花与人一向情意相通,花懂人的喜怒哀乐,人懂花的盛开凋落。桃花李花开得热烈,它们在告诉人们:不必太过哀伤,只要把惦念牢记心间,珍惜当下的生活,就是对逝去之人最好的告慰。

  梨花是清明节的标志,自古以来写清明的诗中多有梨花之影。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有这样的句子:“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首诗依旧是写愁绪:海棠开,梨花开,白杨绿,雨萧萧,人哀愁。除了这首诗,还有“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的诗句,都是在表达清明节的哀思。人们把情感寄托于梨花,而清冷洁白的梨花懂得人的情绪,恰当地渲染了气氛。不过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的梨花一扫哀愁格调,以明丽的形象出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诗主要突出了清明节除了扫墓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踏青春游。清明时节,草木生长,花开繁盛,是一年中景色最美之时。除了扫墓祭祖之外,莫要忘了欣赏大好春色。清明开放的花儿们是在提醒人们,不忘先人,更要珍惜当下,生活要好好继续,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等待人们去创造。

  清明有花情可依,花儿开放,留下芬芳,也给我们的未来留下美好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