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傅小慵
菜场+早餐店,我看这种搭配的商业模式有搞头的。
农贸市场,俗称菜场,主要经营居民“菜篮子”产品,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是生活社区的中心。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进菜场,菜场的风光已大不如前。如此这般经营下去,前途黯淡。
不过,如果菜场内外空间,能设置一些口味上佳、口碑不错的早餐店撑撑场面,说不定是菜场持续发展的生机所在。
毕竟,对于现场吃个热乎劲这个事情,热衷的人还是不少的。
有了好吃的,菜场就会多一些人气,也能增加一点本地居民的幸福感。
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周末跟随母亲去城里买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县城菜场,除了固定摊位,最热闹是路边摊。路两边排满了进城卖菜的农民,满路都是家养鸡鸭鹅和地里刚摘下来的新鲜蔬菜。
但对小孩子来说,最开心的当然不是逛菜场,而是在菜场门口的小吃店里吃一碗荠菜馄饨或芝麻馅汤圆。口腹之欲的满足往往成了小时候最幸福的事。
或许,只有将早餐店跟菜场建立更多的联系,才能让买菜这个事变得更有意思且耐人寻味。
最近杭州东山农贸市场的改造(改造后叫“西湖·东山集”)就采用了菜场+早餐店的思路,改造成果还是喜人的。一些老牌早餐店成功回归,比如兰溪人叶军开的游埠豆浆和杭州本地面馆望江面馆。前者是做豆浆、油条和烧饼的,后者的主打产品是杭州特色的面条。
豆浆烧饼油条面条之类,是再普通不过的早点了。但如果你在萧山街头仔细寻找,会发现最难寻的还真是现磨现煮的大锅豆浆、豆腐脑。如果一家早餐店能把豆浆、油条、烧饼和糯米饭等做地道了,吸引一方食客,维持长长久久的生意,也并不算太难。
菜场,作为一个区域的地标,通常是最具烟火气的所在,也是平价消费的代表。而以平价食物为主的早餐店,自然而然会具有平价消费的底色,也更能代表一个地方居民的口味喜好。
比如杭州水湘农贸市场的老王煎包店,旺季的时候每天要卖掉三四千个煎包;庆丰农贸市场的农大嫂小吃铺,24小时营业,招牌是小笼包;万寿亭农贸市场附近的绝美嘉海鲜馄饨店,砂锅馄饨和烧卖都要排队才能吃上。
所以,菜场与早餐店的捆绑出圈,主要还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底色,那就是平价又温暖。从游埠豆浆的食客可见一斑,除了本地食客,还有不少被社交媒体上的美食视频吸引而来的外地游客。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深入一个菜场品尝美食,吃的就是一个“本地同款”,吃的就是一个地道而且还挺实惠的美食。
而在国内一些地方,早市也成了吸引游客的利器。其实这就是菜场与早餐店捆绑的原始形态。比如,云南一些小县城的早市在网上就很火,特别吸引游客。在早市不仅能买到各种各样特色农产品,还能享受云南地方美食。
也有一些城市不仅意识到早市的存在价值,还趁势做大。像今年春节,哈尔滨的红专街早市就打破了开设20年来春节歇业的传统,开启了新春“特别档”,正常开市,延时服务,日均客流万余人次。这样的人间烟火气,引来天南海北的人们逛吃逛吃,在香喷喷的美食中领略“尔滨”的本色和风味。
在萧山,一些农贸市场正面临着转型困境。这些市场,或许可以考虑与早餐店等联手,打造逛吃结合的新商业模式。
而乡镇的农贸市场可以跟地方特色早餐店“牵手”,让乡村地道美食的烟火气飘散得更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