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亚琼
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生怕漏掉每一个有关患者的电话,在无数个夜里,从家里赶往医院,协助科室处理危重患者……这曾是区一医院妇产科医生郑巧形的日常。
“这辈子无悔做一名医生!”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坚持,38年的妇产科医生职业生涯里,她说这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莫过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而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母婴平安出院。
郑巧形的老家在天台山区,1963年她从温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科室前辈悉心教导下,郑巧形很快熟练掌握了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1984年7月,郑巧形调到区一医院妇产科工作。“记得刚来那会,科室总共8名医生,既要负责日常门诊,又要负责住院部服务。对医生来说,不仅仅是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郑巧形说。在医学还并不是特别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初,宫外孕、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凶险的并发症,郑巧形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仁心厚德。她是个实干家,在她的倡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接到电话,她和她的医疗小分队带上抢救包走出院门,立即出发、就地抢救,与死神抢时间,把孕产妇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在郑巧形担任科主任的12年间,区一医院的妇幼保健水平大幅提升。
“那时候,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产妇接生服务,碰到棘手问题,深夜凌晨接到求助电话是常有的事。”郑巧形说。在她的职业生涯里,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的抢救,碰到过无数次孕妇产后大出血等危急情况,但她总是仔细观察、谨慎评估、权衡利弊,一次次放弃貌似更为稳妥的子宫切除方案,大胆尝试用填塞、捆绑缝合等抢救措施,最终让危重产妇化险为夷。“抢救危重病人,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好几次累得双腿都在打颤,但产妇平安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冲淡了所有疲劳,我想这是做医生最骄傲的事。”郑巧形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抢救之余,郑巧形还悉心地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业务辅导、技术指导,帮助她们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严谨、睿智、干练,郑巧形在工作中将这几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她先后担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倾尽心力。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曾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三八”红旗手。高强度工作之余,郑巧形也不忘提升自己,她经常参加妇产科新技术新进展相关培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患者,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衣原体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淋病病原学及检测方法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发挥余热 老有所为丹心映初心
2001年,郑巧形正式退休。退休后她没有选择在家享清福,而是作为技术顾问继续留在了医院。
“生命有限医术无限,趁着有生之年,自己要抓紧时间为老百姓的健康继续做点事情。”这是郑巧形面对亲朋好友劝她退下来好好休养时的回答。20多年来,她每周坚持在专家门诊、名医馆坐诊,将为病人减轻病痛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这是郑巧形一生的秉性。因为她医术精湛,关心病人,工作认真负责,找她治病的人络绎不绝。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的同时,郑巧形在培养新人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做好传帮带,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技术,帮助年轻医生提高医术。直到受这些年新冠影响,才真正从临床一线依依不舍地退了下来。
近年来,区一医院老龄委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老专家医疗队赴镇街进行义诊,只要有时间,郑巧形总是不顾自己年纪大、家属需要照顾等困难,毅然加入到义诊队伍中来,免费为老百姓看病,发挥一名老专家的专业特长,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有人问他:“郑医生, 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里享清福,还那么忙碌,您累不累啊?”郑巧形总是笑着回答:“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医生的本职就是救死扶伤,义诊的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通过我们的技术解除大家的病痛,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端端正正行医一辈子,郑巧形唱响了一曲让人敬佩的暮年之歌。“一个人如果能够一生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那是一种幸运,如果她还能做出些什么成就的话,那就是莫大的幸福。”郑巧形说,她这一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从医一生是我从小的梦想,妇产是我最钟情的事业,是我甘愿为之奉献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