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任韧
单身经济的提法并不陌生。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结婚生子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而是更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他们愿意在个人成长和体验上投资,消费力不可小觑。
这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不仅改变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小户型公寓、一人食餐厅、单人旅行套餐等应运而生。电商平台也开始推出更多适合独居者的家居用品和小家电。游戏公司和动漫产业更是如鱼得水,推出一系列吸引“宅男宅女”的产品。
然而未来五年,单身经济正在慢慢转向“孤独经济”,单身看似主动,被迫成分却开始显现。它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多针对这些群体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正在出现。
单身经济:从众到从心
传统观念中,结婚成家被视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固有思维。他们认为,幸福不应该被定义为是否有伴侣,而应该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互联网又恰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网购、外卖、在线课程、远程办公。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便利,还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据统计,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4.23亿,同比增长35.5%。
另外,那些热衷于游戏、动漫、二次元文化的人,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消费可不是小数目。据统计,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我们也称之为“肥宅经济”。
单身人群显示出高学历、高文化、追求高生活质量的特点。他们对个人和婚姻的认知层次不同以往。他们认为一个人不仅能完成两个人的事,还免去了亲密关系的摩擦,给自己更多的活动空间。独处不仅不再是一种“廉耻”,反而是一种具备高级质地的精神享受。
就比如说,一个人不仅能好好吃饭,而且还能随心所欲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于是,卖产业、预制菜、迷你家用电器、小型公寓产权房等多行业蓬勃而起;一个人还能重新定义购物,一边娱乐一边购买的方式成为年轻人消费的主流,于是,实时互动的直播卖货增强了用户购物的冲动性。
个人消费,还无形中提高了品质。一分钱不再掰成几份花,全用来心疼自己、取悦自己,所以他们更倾向购买品质更好的商品。渐渐地,单身人群养成了以自我需求为导向,他们的消费支出兼具自由化和品质化。
当然,他们也不满足于物质消费的领域,知识消费、精神消费在单身人群中更显得淋漓尽致。作为个体,他们更有意愿对自身进行精神改造,在读书和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意愿明显高于非单身人士。想读什么书,想报什么班,想办健身卡,不再受到其他人的限制,不需要征询任何人的意见。
当然,如果某些时候耐不住寂寞,一个人也可以通过“陪伴消费”变成两个人。宠物消费、云宠物消费、虚拟男/女友、游戏陪练、搭子经济等就是这么出现的。
孤独经济:从选择到被迫
单身经济原本的定义主体是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人。我们看到,选择一个人生活,看似是主动的,但实则越来越不像是一种真正积极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被迫做出的。在《第四消费时代与孤独社会》的作者三国展的笔下,“一个人”可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单身经济慢慢成为“孤独经济”。
三国展预测,20多年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可能与当前的日本相似:作为全球最早步入快速老龄化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的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愿望却持续下降。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抚养责任,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也要赡养老去的长辈。年轻人虽然渴望爱情,却担忧性格不合、价值观差异;他们想要结婚,却也害怕离婚的风险以及随之而来的抚养子女和老人的压力。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单身生活。
在这种趋势下,孤独从一种选择变成了某种必然。人们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转变。消费观念也从追求个性化逐渐转变为追求实用性,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际关系,而不是物质的积累。
在孤独的环境中,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和生活的本质。然而,由于“过度消费”和“追求个性”带来的疲惫,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他们不再追求名牌和奢侈,而是转向简单、实用的生活方式,这在快时尚消费的兴起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人际关系,摆脱物质束缚,更加注重内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交流。
在孤独经济的浪潮中,两个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首先是照料市场,它专注于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搬家服务、心理咨询、疗愈服务、医疗法律服务等,这些服务旨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在日本,有搬家公司提供从前期勘察到后期整理的一站式服务,让客户在搬家过程中几乎无需动手。
其次是风险应对市场,它通过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帮助人们应对婚姻破裂、疾病、失业等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