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范方斌 摄



记者 郭立宏 摄

▶记者 范方斌 摄
■文/摄 记者 林青颖 贺一萍 郭钰
(除署名图片外)
气温骤降,本该暖身的羽绒服却让消费者寒了心。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不法商家以“丝”代“绒”的羽绒制品造假乱象,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按照新国标要求,以羽绒为填充物、绒子含量不低于50%,才能称为羽绒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还能放心买到真羽绒服吗?
记者近日走访一些羽绒生产厂家和服装店后发现,高端及知名品牌的羽绒服还是有品质保证的。消费者对特别便宜的羽绒服还是要多留个心眼,最好能掌握一些鉴别真假羽绒服的方法。
新旧国标混用 羽绒服市场鱼龙混杂
据报道,假羽绒服在电商或是一些批发市场里比较常见。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城区一些服装店,许多店里羽绒服已经占据了大部分货架。虽然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出真假羽绒和含绒量,但从衣服的吊牌和水洗标上,记者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商家说衣服都是当季新款,但一些羽绒服的吊牌上还是旧国标“GB/T14272-2011”,有的吊牌上甚至是其他类型服装的执行标准,而衣服内侧的水洗标上却往往是新国标的写法——绒子含量90%,但没有表明填充克数。看着新旧国标混用的不正规标签,记者问衣服里是否真是90%绒,对方答:“我们开实体店的,有问题可以拿回来退。”
在一家童装店里,货架上挂着不少漂亮的羽绒服。记者发现这些羽绒服标签也存在执行标准过时、水洗标不规范的情况。询问老板娘,新款怎么都挂老国标,老板娘直言,自己只是进货,其他也不清楚。但是摸过手感都是不错的,也是选过厂家的。
记者又前往以羽绒产业出名的新塘街道。在一家工厂店里,记者发现,50元、100元、180元、369元、468元等不同价位的羽绒服都在出售。
“这些都是老款出清,便宜点,新款的贵点。”店员表示,老款基本都是以前生产的旧国标羽绒服,还有一些是代卖。一件标明含绒量为90%白鸭绒的旧国标儿童羽绒服,标价699元,实际售价100元。店员说:“我们有现场打开的服务,顾客如果有疑问是可以现场看的,满意再下单。”
2022年4月起实施的GB/T 14272—2021羽绒服装新国标,把旧标准的“含绒量”修改为“绒子含量”,即羽绒羽毛中绒子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一些商家表示,旧国标的库存羽绒服也还是在卖,无论是含绒量90%还是含绒量80%,只要按实标注,就算是打着旧国标GB14272-2011的吊牌(水洗标须与之对应),也是真货,价格比新国标的要便宜些。但如果是虚标,实际含绒量与标签不一致,以次充好,那就是伪劣产品。
也有网友提出,有的品牌羽绒执行标准是字母Q开头,是不是正规?事实上,这类执行标准称为企业标准,是在国标基础上根据自身产品、企业管理调整后形成的。如果能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查到,那也是正规的。
品牌厂家未受影响 识别真假羽绒服有三招
“一般来说,羽绒服充的绒是鹅绒或鸭绒。”杭州客臻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像我们就是采用白鹅绒,绒子含量90%,符合新国标要求。”
她拿出两份检测报告给记者看,除了90%的白鹅绒,余下10%成分可能由异色毛绒、绒丝、羽丝等组成。
“这个新闻对于我们做品牌的企业而言,没有多少影响的。”她表示,“消费者去买羽绒服,只要是在商场、专柜购买,基本上也不用担心,因为当地的质检部门会去抽查,所以基本上标多少就是多少。打造品牌本就不易,正规企业都是比较珍惜声誉的。”
那么,消费者怎么才能识别真假羽绒服?这位负责人给记者科普了几个辨别方式。
一是看回弹。将羽绒服铺平,用手按压蓬松处,放开后看是否能快速回弹,若无回弹,则可能填充了大量飞丝之类的填充料,保暖性堪忧。
“很简单的道理,绒毛轻轻一扔都会飘在空中。但飞丝不行,飞不起来的。”她说。
二是闻气味。若填充的是鹅绒,那基本没有味道;鸭绒是有一定气味的,清洁度越高,气味越小,但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
三是看标签。“产品吊牌、水洗标信息肯定要选要素齐全的。”她说,“有些不良商家会在上面做手脚,所以消费者想要完全靠自己去甄别也很难。我认为,一方面是要靠企业、行业的自我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靠平台和政府一起出力,才能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也有不少人根据鸭绒、鹅绒的价格加上制作成本等来估算一件普通羽绒服的出厂价。对此,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的消费提醒中也提到,按今年原料价格水平,羽绒服装标准90%白鸭绒的价格约为420—550元/kg,羽绒寝具标准95%白鹅绒价格约为 1000—1400元/kg,低于成本价的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在此也提醒消费者,买羽绒服尽量选择一些大的品牌,或者是较为知名的品牌,在线上购买羽绒服可以去相关品牌的旗舰店。一旦遇到消费纠纷,首先可以向平台寻求帮助,与商家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则可以到当地消委会或者是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23.33% 哪些问题较多?
记者发现,10月30日,区市场监管局在区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一份2024年羽绒制品及服装类产品、塑料制品(含食品相关和危包产品)、学生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通报。
经检测,73批次产品中发现不合格产品10批次,总体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3.70%,其中,羽绒制品及服装类产品抽查30批次,不合格7批次。
从结果数据来看,羽绒制品及服装类产品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23.33%。
抽查主要依据国家强制性及产品明示产品标准进行检测,特别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指标和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针对性检验。其中,产品抽查结果中羽绒制品的不合格项目主要为使用说明(标识)、纤维成分及含量、填充物品质要求;服装类产品的不合格项目主要为使用说明(标识)、纤维含量。
针对本次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区市场监管局已经及时安排部署了抽查检验后处理工作,责令相关生产销售单位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及时做好生产销售单位的后处理闭环工作;对消费者要求退货的,要求销售单位负责退货。对于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违法行为,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同时及时告知标称生产厂家及所在地相关行政部门。
记者手记
丝袜奶茶里可以没有丝袜,老婆饼里可以没有老婆,但是羽绒服里不能没有羽绒。央视曝光“7万件儿童羽绒服里面竟然没有真羽绒”之后,各地也陆续开始了查处。
这个事件披露后,不得不让人深思,羽绒服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假冒伪劣,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大概从有商品经济以来,假冒伪劣产品就如影随形。为什么这类产品还是会有市场,原因就是,假冒伪劣产品足够廉价,甚至会包装得“价廉物美”,让消费者不知不觉就掉进坑里。
以伪劣羽绒服来说,目前流行的销售话术,就是吹嘘新名词新概念,比如什么“轻羽”“仿羽”“高绒”之类的,直播间里带货主播一顿鼓吹,加上价格拉得足够低,就能吸引到一大批喜欢便宜的消费者,这些伪劣产品竟也能“卖爆”。其它眼馋这块市场的企业,自然更有动力来生产更多伪劣产品了。
说到底,服装产业事关人体健康,确实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要改变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状,需要构建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链。一分钱一分货的市场逻辑,放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道理。羽绒服经过一道道关卡,都需要成本,最终销售端的价格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也要让消费者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那才是健康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