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潇潇 通讯员 彭觉浅
图片由义桥镇提供
春度渔浦,诗意盎然。4月19日—21日,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活动在义桥镇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诗词界、艺术界、文化界的近百位诗家学者同赴盛会,共襄雅集。
本届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诗词学会、南开大学主办,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杭州市萧山区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共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人民政府承办。
相邀海棠花开时
洞见美丽江南与诗意中国
谷雨时节,海棠烂漫。作为全国范围内规模大、规格高、影响深远的诗词文化活动,恭王府“海棠雅集”来到渔浦义桥,又形成了一批展现义桥山水风光的优秀作品。此次活动也是“海棠雅集”创办一百多年来,首次走出京津冀,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
雅集者,雅会也。本届“海棠雅集”由“海棠雅集文献展览”“第十三届海棠雅集诗词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
20日上午,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钊先生一曲清雅悠扬的《渔樵问答》拉开了活动序幕。随后,现场嘉宾通过抽签配对的方式结为诗友,围绕“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这一主题吟诗唱诵、互换礼物、交流心得,进行传统诗词、诗意现代文、楹联书法、诗词主题绘画创作,用一件件展现义桥诗路特色的作品,助力弘扬诗词文化、讲好“诗路故事”。
20日下午,“传统诗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以浙东唐诗之路和恭王府海棠雅集为例”学术研讨会在三江源头举办。与会专家分别发表《贺知章的文化意义》《恭王府海棠雅集和浙江打造诗词之路的成功实践带给新时代诗词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启示》《试析渔浦在唐诗之路中的地位》《现萧山当代诗人群及其意义》的主旨发言。同步展出的“相邀海棠花开时——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献展”则是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和图片资料,回溯了恭王府“海棠雅集”的历史源流,展示了历年雅集的名家诗选和书作。
诗词歌赋竞风流
让诗意之花开遍渔浦大地
义桥镇是全省首个乡镇级“中华诗词之乡”、首批“诗路名镇”,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义桥渔浦更是以独特的地理环境、秀丽的湖光山色,使得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100多位古代诗人流连忘返,并留下了240多首讴歌渔浦的精美诗篇。近年来,义桥深挖渔浦文化、诗词文化内涵,诗意渔浦魅力持续彰显,地域特色标识全面擦亮。
值得一提的是,“海棠雅集”举办过程中,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还与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书》,未来双方将在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互助互促,推动两地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旨在将海棠雅集的优雅风韵与渔浦诗词的深厚底蕴相结合,持续扩大渔浦文化、诗词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影响力,真正做“实”、做“久”、做“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唤起更多人对诗词的兴趣、热爱与追求,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据悉,“海棠雅集”早在恭亲王奕之孙溥儒、溥僡时期便有定制,至辅仁大学时期,陈垣校长以《红楼梦》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诗社”为题,每到司铎书院(今恭王府)海棠花开之际,遍邀京城学人来府雅集,写诗品茗,畅谈古今,极尽风雅。此后,几番时迁事易,“海棠雅集”逐渐沉寂下去。2011年,经周汝昌先生的倡导和多方努力,“海棠雅集”正式重启,至今已持续举办十二年,并出版了多部雅集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