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王肖君 韩柳青
图/由区农业农村局提供(除署名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里提到的“沼、沚、滨、河、浒、洲”都是湿地家园,而鹭、燕、鸭等都是“住客”,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早就用婉妙沉绝的诗歌激赏过湿地。
从远古到今天,湿地一直是生命之源,它总是在波澜不惊中涵养着万物。
如今,都市中的湿地,更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还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肾”。
自杭州全面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以来,我区按照杭州市创湿办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实施河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恢复和改善。
那么,湿地对于都市的存在价值到底是什么?城市与湿地如何和谐共荣共生?萧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方程式”。
立题
我们需要湿地
杭州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2025年湿地保护率要达到60%以上
“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Wet是潮湿的意思,land是土地。
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系指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累计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各国第一。据查,中国7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都各有特色,比如合肥建有5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75%;济宁创建32个湿地乡镇,56个湿地村居,124个小微湿地;重庆梁平系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湿地城市,采取“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模式,建成400余个小微湿地。
“国际湿地城市”这张金名片,是一座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褒奖,也包含了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等重要意义。
为此,杭州的目标很明确:凝聚各地各部门力量,全面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
2002年以来,杭州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编制并实施《杭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形成以“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岛湖、青山湖、南湖、湘湖、白马湖、三白潭)一河(运河)一溪(西溪)多点”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20多年来,杭州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为湿地物种栖息创造了良好环境,杭州湘湖、铜鉴湖、阳陂湖等千年古湿地风貌重现。
2022年是杭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启动之年。《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湿地率不低于8%,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全面达到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指标要求,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此,杭州正举全市之力,动作不断。实施湘湖、铜鉴湖、阳陂湖湿地修复提升,新增钱塘大湾区、富阳阳陂湖和淳安千岛湖金竹牌3个省级重要湿地,开展小微湿地和湿地保护小区创建18处,将湿地保护率从51%提升至63%……
今年,杭州将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以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万顷湿地、万里碧水”工程,加快打造湿地群落,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生态保障。
萧山作为杭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创建责无旁贷。
破题
湿地需要我们
萧山新增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演替过程
未来将达到最佳运转状况
“江海湿地啊!
你似一滩珍珠,
镶嵌在喇叭口之南,
汲着钱塘江的灵气,
我用芦苇撩动你的琴弦,
让白鹭演奏天籁之音……”
这是余观祥现代诗《江海湿地》描述的钱塘江湿地风光,其实这样充满生机的湿地风光在萧山已经越来越多了。
作为杭州的南大门,多年来,萧山不断解锁湿地保护方程式。
2021年启动了本土湿地资源调查,摸清湿地的数量、分布及保护状况。通过编制和实施湿地保护规划,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规划实施落地,进一步保护修复萧山区湿地资源。近年来,因湘湖湿地二期、三期建设、永久性河道疏通、河道洪泛湿地增加、永久性淡水湖开挖、人工建设蓄水区建设等变化原因,萧山湿地面积增量明显。
据悉,我区现有湿地面积9713.9公顷,湿地保护率为20.08%。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人工湿地等四大类。通过创建,目前我区已拥有省级重要湿地1处(萧山湘湖湿地)湿地保护小区2个(萧山钱塘江湿地保护小区<宁围段>、萧山浦阳江湿地保护小区<义桥段>);瓜沥镇梅林湾、河上镇溪头池塘、进化镇岳园湖等小微湿地示范点10个;中国水利博物馆、湘湖立雪堂、瓜沥雁荡湿地等3处湿地科普宣教基地。
其中,湘湖是萧山很古老的湿地。
据湘湖文史资深学者方晨光研究,以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筑湖为界,之前为自然湘湖时期,之后为人工湘湖时期。自然湖泊时期,历时3100多年,人工湘湖至今也已有900年的历史。
而湘湖保护与开发的这20年,生态保护之路走得更是坚定有力。早在2017年,湘湖湿地就被列入浙江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随着生态的日益改善,湘湖成了野生鸟类的天堂。据2021年湘湖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四个季度的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6种,分属17目44科,其中有鸳鸯、林雕、云雀、画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有绿头鸭、戴胜、伯劳等浙江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此外,还采集到鱼类26种、浮游植物71种、浮游动物38种、底栖动物25种、周丛藻类47种。
中国水博览园的湿地保护成果也很显著,目前园区水域开阔,碧波荡漾,百鸟翔集。比较常见的水鸟有白鹭、斑鸠、斑嘴鸭、黑水鸡等,较为少见的有凤头鸊鷉、牛背鹭、普通翠鸟等,还有一些迁徙鸟类如白翅浮鸥、须浮鸥。
雁荡湿地位于瓜沥镇南部昭东水乡,占地面积约80公顷,由河流、湖荡、养殖塘、水田、林地等形成,已被设为“杭州市萧山区野生鹭类保护点”。
“鹭鸟又被称为‘生态鸟’,对栖息环境要求非常高,喜欢栖息在水质好、食物丰富的优质环境中。”经保护点工作人员辨认,在雁荡湿地及周边区域聚居的鹭鸟群,多为白鹭、牛背鹭、夜鹭、池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苍鹭、大白鹭、斑嘴鸭等7目18科24种鸟类。
“新增的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演替过程中,通过持续的生态管理,将会达到最佳的运转状况。”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未来的萧山湿地建设充满信心。
解题
城市与湿地共生共融
唤起民众保护热情
完善湿地保护监测科研体系
“也许我热爱的并非是湿地的空旷,而是一种空灵。空灵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妙的境界。”
萧山本地作家陈于晓在散文《复习湿地》中,反复强调湿地能带给人们一种寂静的境界之美。这也许是城市与湿地共生共融的最高境界吧。
共生共融的第一个信号,莫过于湿地的鸟类。
湘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扛着“长枪短炮”的人群,他们记录着美丽的风景,更记录着生态的一路向好。其中,摄影师伊惠兰的镜头主要对准鸟类。
“湘湖水鸟很多,每年春季和秋季是鸟类的迁徙季节,大量鸟类在这两个季节年复一年地迁徙。” 伊惠兰的镜头里,有来湘湖越冬的北红尾鸲,有头戴凤冠、身披彩衣、脚蹬红靴的凤头麦鸡,有认真“干饭”的反嘴鹬,还有带着孩子们散步的水雉“爸爸”,甚至有白鹭从筑巢孵小鸟到小白鹭长大的全生命记录。
“鸟类经常带给我感动,虽然抓拍到精彩的瞬间,需要很多的运气,也考验耐心,但与自然接触的过程,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湘湖的鸟越来越多,伊惠兰拍鸟的兴致更高了,有时候她带着零食一拍就是一整天。
共生共融的第二个表征,就是日益强化的湿地生态保护意识。
2022年,湘湖景区的立雪堂设立了萧山区湿地科普宣教基地。通过视频宣传、展板展览、课堂展示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朋友宣传湿地相关知识,如湿地成因、国际湿地公约、湿地保护法、世界湿地日、湿地公园和重要湿地名录等,以此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同年,中国水利博物馆和瓜沥雁荡湿地也被设为萧山区湿地科普宣教基地。2023年2月,国际湿地日期间,中国水利博物馆作为杭州市萧山区湿地科普宣教基地,特别联合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公众关注湿地、保护湿地。
此外,萧山通过组建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近期已在湘湖湿地组建湘湖湿地志愿者服务点,第一批志愿者已初步形成,包括国家林草局华东院、省市区农林部门、野鸟协会、自然博物馆等农林业务线上的各专业人才。接下来,将多方联动,打造萧山特色的“湿地保护志愿服务点”。
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我区将继续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规章制度和监测科研体系,使萧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示范地区。
业内人士也建议,萧山今后要保持和优化现在的湿地范围,巩固现有创建成果,健全湿地生态执法,再考虑发展观鸟旅游、民宿康养、生态有机产业等“锦上添花”的业态。
未来,我们期待看见更多美丽湿地,就像人们等待世间万物自然而然,应运而生:鸭妈妈带着小鸭子们在湘湖里学习游泳;白头翁先发现了棒棒糖,但被灵巧的小松鼠抢走了;两只黑水鸡为了抢水中地盘斗个“你死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