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梯队驰援缅甸震区的消息,让民间救援队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这支由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队15名队员组成的队伍中,有来自萧山盈丰街道的陈英,她也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还有戴村镇枫桥村的青年村干部陈钦。
脱下救援服,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穿上救援服,他们便成了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者。
这些年,这样的“平民英雄”还有很多。
如在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中,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支以上各类民间救援队参与了救援。2019年,台风利奇马来袭,浙江省民间救援联动平台协调42支队伍开展救援,苏州青年应急救援队创下单日转移400人的记录。几乎每次自然灾害的救援中,都可以看到民间救援队的身影。
民间救援队更多活跃在户外遇险救援等任务上,如2023年北京凤凰岭救援中,民间山地救援队经过18小时搜救将登山者找到等暖新闻不时可见。在萧山,湘湖应急救援队十余年来,参与人员落水失踪等救援80余起;台风、冰冻等自然救灾20余起;在村社、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和演练300余场次。
据媒体调查,2008年后,中国民间公益救援组织进入“井喷期”,截至2023年8月,全国社会应急力量共计2300余支、骨干救援队员4.9万余人。
这一数据说明民间救援力量的强大。近年来,日益专业的民间救援队也成为了社会安全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2023年报告的数据显示,民间救援队平均响应时间比官方快47分钟,如上文提到的驴友事件中,民间山地救援队就比消防队伍早2小时抵达现场,这也是因为这些民间救援力量常驻本地,熟悉地形和社区情况。
这些力量也在滚雪球式地影响着更多人。据北师大社会学院调研,每个救援队员平均影响周围23人参与公益。无论数据大小,这样的正向影响是一定存在的。
如何发挥好这些身边的力量?近年来,政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如2015年10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包括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纳入政府规范体系;2016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
正如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基地墙上的那一句话:“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拒绝做旁观者。”支持民间救援队发展,不仅是应急管理的需要,更是在培植一个社会的善良基因——让更多人相信,危难时刻,总会有人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