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美琳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
4月的萧然大地,春风呢喃。
对于省级文化特派员沈朝方来说,这个春天是忙碌的。
云石山房美术馆进入开馆倒计时,历史人物传记微电影《黑瓦白虹》即将开机,体育成长类电影《来自云端的胜利》已经立项……成为特派员的300余天,这位导演、教授用艺术为犁,在萧山南部八镇的田野间划出一道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痕。
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乡村美术馆串联起“文化星座”
2024年夏,小满,在戴村镇沈村村的青山碧水间,在历史名人沈佩兰故居对面,一栋平平无奇、颇有些简陋的二层小楼,在沈朝方等设计师们的“点睛”下迎来新生。
这座取名“云石山房”的美术馆,让国际化视野与在地文化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白墙黛瓦,很好地保留了萧山传统民居形制,内部混凝土与原木结构构成极简空间,与窗外山水互为风景。日后,这里将承办多个国际化标准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放映活动。
沈朝方发动了他“智囊团”的力量。浙江电影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等多家机构提供支持,并组建了行业顶尖的艺术顾问团和学术委员会。“目前美术馆已完成了内部改造和美学设计工作,预计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首展将展出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刘旭光教授驻留戴村的作品。”沈朝方介绍道。
艺术展览的“栖居”,也将建构本地文化生态。沈朝方计划以美术馆为圆心,串联起艺术市集、乡村电影节、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形成“文化星座”效应,带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当然,家门口的美术馆,也是群众最好的美育课堂,他们可以用画笔记录老宅、用镜头捕捉风景,文化艺术走下了高高的殿堂,化为随处可寻的微光,缓慢、自然、持续地融入村民的劳作生活。
“就像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这里将成为艺术家的取景框、文化产业的孵化器、乡村美育的土壤。”抱有这样的期许,沈朝方给该项目定下“硬指标”:每期展览吸引至少2万线下观众,线上覆盖超20万人次,助力沈村村创建省级示范村。
沈朝方“三步走”文化振兴战略,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期项目云石山房美术馆正式落地,拟在今年举办4场主题艺术展;中期规划的三清寨艺术中心进入审批冲刺阶段,计划打造集艺术影院、画廊、文创工坊等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远期布局的体旅成长类电影《来自云端的胜利》,也传来了成功立项的好消息,可启动拍摄。
如此一来,通过艺术展映、文化节事与空间再造等方式,“文旅势能”自戴村镇向萧南八镇辐射延伸,山水长卷中,渐次浮现出文化基因唤醒、人才栖息筑巢、产业焕新蝶变的生态链。
实干派“说到做到”
两部萧南主题电影激活文化基因
4月9日,以萧南女杰沈佩兰为主角的微电影《黑瓦白虹》即将开机,作为他中期与远期计划之间荡开的一笔。
沈朝方的日程安排愈发紧凑:剧本论证、动员会、场景勘景、服化道筹备……仅围绕该片建立的专项工作微信群就多达20余个。
高效务实的作风贯穿项目始终。好几次到了深夜,沈朝方仍在抽查演员台词练习情况。在关照工作进展的同时,他反复叮嘱自己的团队:“不能走过场,我们要说到做到。”
当然,背后的力量也给了他充足的底气。区委宣传部、区纪委、浙江传媒学院宣传部、戴村镇政府、义桥镇政府、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等单位,集聚起强大的“文化势能”,为影片从立项、创作到出品发行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保障;区级特派员楼炬负责演员联络和信息统计的工作,黄晓霞、叶子等文艺骨干主动参演;沈村村村委书记沈勤建帮忙补充抗战史料……
为做好首尾呼应,在微电影杀青后,沈朝方计划在云石山房举办特展,“我们想通过胶片剧照、分镜的形式,展示影片从筹备、部门设计到成片的全流程,让观展的人知道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其实电影离他们并不远。”
《黑瓦白虹》只是他宏大叙事的第一帧。前不久,筹备一年的体育成长类电影,《来自云端的胜利》,传来了成功立项的好消息。影片将深度契合戴村镇 “郊野小镇·韵动戴村”特色品牌进行叙事,一短一长两部影片,让历史的砖缝生长出新的年轮,乡村精神根系也因此得到更为完整的培塑。
几大文化项目已经组合成“文化反应堆”,阶梯式美育正在渗透,这位省级文化特派员在这片土地孕育与创造的一切,如春意葳蕤。
“2025年计划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探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模式。”沈朝方说,“希望美术馆展览、电影、学术交流等,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