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在杭州“七彩夜杭州”三年行动计划与萧山“奋进2025”六大行动的双重驱动下,夜间经济已从单纯的消费场景延伸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议题。
作为杭州东部的新兴增长极,萧山以工业遗存改造为切口,通过文化解码、业态融合与治理创新,探索出一条“夜经济赋能城市能级跃升”的独特路径。
这一过程中,既有东巢艺术公园的“网红”样本,也有湘湖夜游的诗意叙事,更暗含了城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深层变革。
空间重构:
工业遗存的“逆生长”逻辑
萧山的夜经济故事,始于一片沉寂的工业锈带。曾遍布农资仓库与老厂房的火车西站片区,在2021年启动更新计划时,面临功能单一、空间割裂的困境。以浙农·东巢艺术公园为例,其前身是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萧山火车西站农资仓库,改造中并未选择“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修旧如旧”策略,保留37处红砖建筑与铁路轨道,将仓库转化为艺术展厅、剧场与市集。
这种改造逻辑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更新,更在于对工业记忆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园区内的“铁路记忆馆”通过老照片与货运档案重现萧山铁路史,而铁轨上的“星光步道”则以投影技术还原蒸汽火车进站场景,让历史符号成为年轻群体的打卡热点。类似的实践也见于河上镇杭州新材料产业园、楼塔镇华艺智能制造产业园,改造后效益显著,亩均税收大幅提升。
这些经验表明:工业遗存的“逆生长”,需在保护与开发间找到平衡点。既需保留建筑肌理与集体记忆,也要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空间功能,使其成为兼具文化厚度与消费活力的城市会客厅。
业态革命:
从“夜市烟火”到“全维体验”
传统夜市多以餐饮与零售为主,而萧山夜经济生态已进阶为“文化+科技+场景”的复合模式。东巢艺术公园“落日夜市”的成功不仅依赖网红餐饮,更在于构建了多元体验矩阵:先锋剧场年均举办百场脱口秀与戏剧演出,艺术展厅策划非遗与当代艺术对话展,将旧仓库改造为“自习室”,吸引夜间办公群体。
这种“全时段、全龄层”的运营策略,正在重塑夜间消费的时空边界。在钱江世纪公园,“微醺营地”将露天酒吧与运动社交结合,周末举办飞盘比赛与音乐市集;湘湖景区则以《湘湖·雅韵》数智湖景演艺秀为核心,推出“日游园—晚市集—夜观演”套餐,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消费场景。业态创新的背后,是消费逻辑的转变——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通过跨界融合激发潜在消费力。
萧山以本土非遗的“初步植入”形成差异化特色,将文化元素进行叠加:推出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开发茶器等文创产品,并开设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党湾镇的“萝卜干工坊”将传统腌制品转化为咖啡、薯片等跨界产品。这些实践证明,在地文化IP的现代转化,是避免同质化的核心壁垒。
治理创新: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适配
夜经济的繁荣,本质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萧山的探索凸显了“政策赋能”与“市场活力”的协同效应。在制度层面,杭州推出“弹性审批”机制,允许夜市摊位临时占道经营,简化外摆审批流程;萧山区则发放千万级消费券,并通过云平台实现商户管理、人流监测的数字化。
更深层的创新在于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针对夜经济衍生的治安、环卫等问题,园区安装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人流,联动公安部门设置流动警务站;景区配备24小时医疗点,并开通“夜萧山”主题巴士串联消费热点。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动态化的治理范式。
此外,萧山正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的共治机制。例如,联合各大银行推出小微贷,为小微商户提供低息贷款;东巢吸引文创、直播等新业态入驻,以免费场地与导师服务孵化原创品牌。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既缓解了公共财政压力,也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主动性。
未来之问:
可持续增长的破题密钥
尽管夜经济成绩亮眼,但存在隐忧。其一,同质化竞争加剧——运河畔的“小河直街夜市”、西湖边的“湖滨市集”等项目快速复制“工业风+文创”模式,稀释了先发优势;其二,虽然已在非遗产品化层面取得突破(如茶器、萝卜干跨界),但尚未完成从“产品”到“IP体系”的跃升,例如缺乏故事场景、衍生内容、用户情感联结等,从而与未来挑战形成逻辑闭环;其三,夜间经济对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负荷激增,长期运营成本高企。
破解这些难题,首先可以考虑文化深挖:推动非遗从“符号借用”转向“叙事建构”。借鉴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的“山海经光影展”,将南宋官窑与萧山方言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或数字互动装置,增强体验深度。第二是科技赋能:创造“元宇宙夜市”,用AR技术还原老火车站历史场景,开发虚拟摊主与数字藏品;提出“非遗叙事化”“IP矩阵”等深化路径,与现状形成梯度衔接。对于交通压力,可以构建“15分钟夜生活圈”,以东巢、湘湖、钱江世纪城为节点,通过主题巴士与消费券联动,实现客流共享与功能互补,避免单点过度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