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俞海波
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当资本力量退潮,一度红红火火的网红书店言几又,陷入拖欠员工工资和不缴社保等风波。在关停北京、成都、西安的部分门店后,近日,杭州的几家门店相继关门,意味着言几又即将彻底退出杭州。
言几又的折戟沉沙,表明以资本力量驱动,用讲故事描述未来图景,走时尚网红路线的“实体书店2.0”模式的失败。言几又的名称源于繁体字“設”的拆解,其最初理念是把书店当作艺术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其发展套用的是互联网的模式,通过不断的资金投入,尽快进行扩张,形成市场垄断、大而不倒的局面,这套打法在电商、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行业都取得了成功,只是在书店上碰了壁。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殆尽,言几又又迟迟无法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资本失去耐心抽身而退,关店潮随之而来。
言几又的问题,在于不再将书作为经营主体之后,在选定经营主体时又无所适从。言几又热衷入驻商场,除了商场方面的租金让利外,还意图带动客流,实现与商场的互惠双赢。其功能就是作为网红打卡点供顾客游览,还做起餐饮生意。显然,书籍只是装点门面的工具,商场的氛围也不适合阅读,而餐饮生意与商场其他店铺相比,缺乏竞争力。
“卖服务”缺乏竞争力,“卖书”又饱受电商冲击。《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网店渠道码洋规模为774.8亿元,而实体店码洋规模仅为212亿元,和2019年相比,出现31.09%的负增长。图书销售大部分市场被京东、当当等网络巨头吃下,实体书店已经举步维艰。
在如此严酷环境下,依然坚持惨淡经营书店的人,一定是有情怀和梦想的人,他们无疑值得尊敬。然而情怀和梦想,也无法拯救实体书店的衰落。决定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简而言之就是钱。未来书店行业可能将经历大洗牌,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不差钱的开大书店,差钱的追求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线上图书销售的巨头,触角会伸向线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书店。实体书店的功能将发生变化,将以展示和联动为主,成为书籍试读点,线下取书点,新潮科技展示点等,由此衍生出无人书店、旧书图书馆、电子阅读器销售、虚拟现实体验等新业态。
而经历洗牌,作为独立书店存活的“小”书店,则将专注特色化、精品化、专业化路线,缩小受众规模,实现会员制服务,提升顾客服务体验,走“小而美”的发展道路。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就是会员付费制,赚回头客的钱。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满城书香,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随着城市精神文明的进步,实体书店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