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初中阶段既是教育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萧山各初中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校情、师情和学情研究,明确“提质强校”方向,探索“提质强校”路径,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营造健康的初中教育生态。
提质强校强什么?提质强校怎么强?本期,我们走进6所初中,去看看他们的答案是什么。
本版文字和图片由区教育局提供
城南初中:朵朵浪花竞飞扬
城南初中创建于1956年。2012年,原城南初中与贺知章学校初中部合并,成为今天萧山城区南面的诗意一角。
学校依托江南水文化,确立了“乐水精神——朵朵浪花竞飞扬”的办学宗旨,着力激发城南每一个生命主体如水般奔竞不息的活力。
诗意校园,踏浪之基。硬件智慧化,软件诗意化,打造稳而静的学习环境。学校坚持教学智慧化,希沃一体机、摩天轮阅读平台、英语人机对话等,校内教师人人会用、人人善用、人人用好。学校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文化环境围绕“乐水精神”展开,楼道中有“水之语”成语解读、“水之神”摄影作品展、“水之韵”诗歌展。学生目之所及,皆受其熏陶:浩瀚,学无止境也;磅礴,勇往直前也……
教风学风,破浪之力。严格制度建设,督与查相辅相成,师生共聚奔腾之力。学校重视制度建设,以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纠错为线,规范学生的晨读行为习惯,安排学习委员督查,并以此为起点,制定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业习惯要求,规范老师的教学常规检查要求,使各项常规工作逐步制度化、标准化,努力提升教学实效。
多彩活动,激浪之石。以人为本,多育并举,激起精彩浪花。学校关注德育、美育、体育、劳育、心理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坚持“每月一活动”的原则,组织艺术节、科技节、足球赛、劳技大赛、心理节等固定大型活动,并开展系列浪花明星的评比、多样化社团活动、护苗行动等活动,为校园生活增添多样乐趣。
在教育的大道上,城南初中秉承“乐水”精神,以奔竞不息的姿态,以勇立潮头的决心,让城南学子在这里梦想起航!
新桐初中:成长教师,成就学生
近年来,新桐初中一直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对教师发展路径有着清晰的设计。学校每个年龄段教师都保持着职业热情,持续向学生高水平输出,追逐事业新征程。
学校制定了万字“新桐教师提升工程”方案,根据教师不同年龄阶段,提出相应目标;打造优秀班主任摇篮计划,两位中年教师成为区优秀班主任;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利用一切机会为青年教师创造执教区级公开课机会;引进名师,成立工作基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立教师“新桐奖”,新桐奖年龄跨度、范围广度、评选高度都与教师的“日新”奋斗目标相契合。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了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年轻教师有着“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精神,越来越多的老教师迎来“事业第二春”。
在2020年和2021年,教师业务竞赛获区级及以上奖项150个,论文区级及以上获奖98篇。两年来,学校新培育了7位城区教坛新秀、3位萧山区教坛新秀、3位杭州市教坛新秀、2位萧山区优秀班主任。越来越有自信和力量的教师团队,让学校成了师生共同期待的生命场。
新桐初中沥沧桑而愈显人文厚重,经风雨而更显熠熠光辉。它宛如朝阳,与日俱新;它譬如清桐,育凤飞翔。
金惠初中:寻找生长支点,撬动跨越发展
只有找到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质量得以保障与提升的关键支点,才能撬动一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金惠初中积极寻找生长支点,通过文化浸润、师资培训、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顶层设计,文化浸润。学校依托浙大合作项目团队专家,对学校文化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长廊、楼道、教室等区域都有主题式的文化宣传,师生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学校的文化气息,增强对学校的价值认同。
师资培训,专业发展。学校凝练“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文化理念,力邀省市区专家型教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名师带教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搭建了“三提、三夯、三导”的“三三”架构,营造“团队协作、追求卓越”的教师文化。学校语文教研组获得“巾帼文明示范岗”,英语教研组获得“杭州市先进教研组”等荣誉称号。
课堂变革,智慧精准。学校以杭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在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化手段,探索“智慧课堂”,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建设,全面培养。在“金色年华,惠泽一生”的办学理念下,学校提出以“表达力、理解力、想象力、审辩力、创造力”为表征的“未来素养”,旨在培养能胜任未来的人才,既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满足社会优秀公民培养的需要。在这一愿景上,学校以“具备未来素养,奠基一生发展”为课程目标,以“HUI”为核心,以4个“HUI”,即“会、慧、汇、惠”为特色课程,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办学5年来,金惠初中教育质量稳中有升、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杭州市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朝晖初中:姹紫嫣红尽朝晖
朝晖初中始建于1946年,2004年易地新建,整体布局合理,硬件设备齐全,人文气息浓厚,环境幽雅秀美。
学校秉持“姹紫嫣红尽朝晖”的办学理念,追寻“让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生命都有处可栖”的育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所为学生卓越发展奠基的高品质学校。
七彩课程育素养。学校以“七彩课程”全面践行“五育融合”的培育理念。红色立德、蓝色思维、黄色健体、青色健康、紫色审美、绿色劳动、橙色创新。课程以“德”引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着力培养学生五育素养,打造“美好共富”生态圈。学校是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校、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萧山区劳动教育示范校,校排球队多次荣获市级、省级和全国冠军。
校本研修强师能。学校是杭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萧山区级及以上名优教师比例达52.21%。学校以“名优领衔、梯队发展、目标进阶、研修精业”为培养机制,以朝晖初中学术委员会为领衔团队,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制定常态校本研修制度,开展多元校本研修方式,实行多纬校本研修评价,营建和谐校本研修文化,带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卓越提升。
研教结合优课堂。学校依托课题研究,开展基于学为中心的“五步尝试”导学模式探索、基于素养立意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基于生态理念的“生态作业”设计实践,变革课堂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助推教师向纵深发展。学校是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朝气时锐,晖光日新。朝晖师生一直践行着教育理想,创新着教育理念,教而善导,学而善思,让每一个独立而丰富的生命都能在沐浴朝晖中美丽绽放。
湘湖初中:守正出新,赋能生长
湘湖初中倡导“基础扎实、作风踏实、生活朴实、身体结实”的四实校风,秉承“精、勤、诚、和”的四字校训,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奔着“提质强校”的目标,砥砺前行。
智慧教育,赋能高效品质课堂。
作为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学校、萧山区首批大数据精准教与学实验学校,湘湖初中积极探索“精准教+个性学”的教学新模式,智慧平板教学已成为教师工具箱里的一项普通工具,常态登场。依托智慧大数据平台探索新路径,老师们在学情把握、课堂教学、学习分享、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教、学、练、测、评,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有效支撑教育教学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假日九格,探索双减五育并举。
学校强调以生为本,积极推动“轻负高质”作业改革,设计具有梯度性、整合贯通性、趣味创新性、综合实践性等特质的作业,并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唤醒学习驱动能力,实现跨学科式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双减行假日九格记”荣获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特色课程,助力学生多样发展。
为支持课程建设,学校建设了厨艺室、木艺坊、数码实验室、影视编导室、机甲课程室等,并拥有智慧农场、红十字生命安全体验馆、萧山绍兴朗诵群会馆。学校是浙江省中小学书香校园亮色工程一类受益学校,校本阅读课程入围“全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项目试验校”。学校期待湘湖少年们能把阅读变成生活方式,促使自身走向高远!
青苗计划,助推师生优质发展。
学校对新招聘的入职教师实施“青苗教师培养计划”,精准指导;通过“薪火湘传”结对工程、阅读分享、主题培训,为每个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助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结合校情、学情,打造学生青苗计划,通过主线构建、跟踪管理、动态改进,培优扶弱,聚焦优质均衡,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挖掘学生潜力。
全体湘湖人致力于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生态,守正出新,赋能生长,让每一位湘湖学子都能“日有所增,月有所长”。
闻堰初中:强师能,抓质量,见行动
在“双减”背景下,闻堰初中作为“提质强校”行动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上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转变课堂模式,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校教师加强合作交流,高质量、高要求做好备课、上课,每个学科都开展每周例行的集体备课活动。
“轻负高效”作业变革。学校在部分学科开始校本作业设计,严格把控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
丰富、有趣的校园学习活动,满足学习品质与生活质量共进。除书法、心理、劳动、篮球等必修课外,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打造了二十多个涵盖艺术、科技、创新、运动等多领域的社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保证人人参与,逐步形成“全面覆盖、特色发展”的培养方式。
技术赋能学习与管理。学校借助大脑平台,改变教学方式及学校管理,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大脑平台助力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并记录学生在校学习及成长的全过程。
闻堰初中将强师资、抓质量积极落实到行动中,有效助推学校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