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似的人生“起跑”有那么重要么? 2022年08月27日  

  ■李乍虹

  这个夏天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竟然超过二十天,异常炎热。但与此同样炙热的是各类暑期培训班。小区微信群里一位奶奶级的在吐槽:整个暑假几乎都忙活在接送孙子去各类培训班的路上,不足五周岁的小孩父母竟然给他报了英语、思维、专注力训练、演讲、篮球诸多培训班,群里竟然还有人吐槽:两周岁刚过的外孙也被父母关进了“某宝贝”国际早教中心,用“双语”去开发智力。现在的孩子真累,刚学会说话,还没认识“跑道”是啥样子时就被父母们拴在了起跑线上推着跑,童年无快乐可言。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分,但这个群体却不小。

  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绑架了的父母,真的疯了一样。给孩子报花样穷出的各类培训班,不仅与孩子过不去,还拿钱当仇人。一个暑期下来,把孩子折腾得够呛不算,还动辄几千上万元,让经济本来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一个月工资发下来还不够给孩子报两个班,只得动员爷爷奶奶拿出退休金来赞助。

  何时起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如此疯狂的地步?“99%的孩子都不在金字塔的塔尖上,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爱好,让四年的大学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才是最重要”,这是一位当大学校长的朋友常说的一句话。孩子才两岁就开始设计培养方向,家长们竭尽全力朝着“望子成龙”和“成为那1%塔尖人物”的目标拼搏,怎么可能?明摆着不是徒劳又是什么?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起跑有那么重要吗?

  20多年前有位萧山的朋友,曾被人嘲讽为“另类家长”。儿子上初中时她就替孩子办了辍学手续,把他送到了上海一家赛车俱乐部去接受专业训练,几年后她自己也辞职陪在儿子身边。许多家长及亲朋好友都不理解,怎么会放弃学业让孩子去玩赛车呢?而这位母亲的解释是:我没有奢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什么家,他也不具备这种潜能,在他喜欢的领域里如果能获得一些成绩,让阳光的个性伴随他的一生,这就是我的培养目标。据说,长大后这个孩子在国内赛车运动领域里小有成就。

  还有一位朋友,他退休时孙女还不满三周岁,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且与众不同的童年,他购置了一辆房车,和老伴一起带着孙女花了四五年时间自驾跑遍全中国,每到一处都会用视频拍下孙女成长的点滴:三岁就能背多首唐诗、四岁多为旅途的居民表演葫芦丝吹奏、在贵州湖南与大姐姐学跳民族舞、在稻田里与陌生的小伙伴们一起捉泥鳅……许多人不解,哪有小孩子不上幼儿园不进兴趣班的?如今这个小孩上小学四年级,不仅学习成绩突出,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都会,见识多,知识面广,在语言表达与人交流上的能力上远远高于同年龄孩子,最难得的是这个小女孩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快乐童年,儿时爷爷奶奶给她拍下的每一段视频都是她作文的好素材。无独有偶,去年暑假,一位同事心急如焚地告诉我她5岁的女儿与外公外婆一起房车自驾因疫情被“捆”在了内蒙古大草原上不能回萧,要耽误上暑期培训班了,怎么办?我把朋友带孙女“游中国”的故事讲与她听,我说,你女儿这段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玩嗨的经历将成为她童年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部分,看着她无忧无虑敞开双臂奔跑在青青草原上的视频,这可是最值得珍藏的童年记忆呢!哪一家补习班能补上这样的功课?

  在记忆深处有这样的一幕存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徒步去钱江一桥下的蔡永祥纪念馆参观,兴奋的一宵合不上眼的我们,军用挎包内放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馒头、糖果和开水壶,一大早出发了,一路走走说说笑笑,半天才能到目的地,先是听讲解和参观,接着是席地而坐吃着挎包内的食品,还互相换着吃。有一位同学的球鞋被磨破露出了脚趾,被班长用一块伤筋膏药补上,一时成为了笑柄。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设了暑期研学班,教孩子下田插秧、上山背柴、当小小木匠、学做针线活……相信这三五天的研学活动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我们当年参观蔡永祥纪念馆同样珍贵的记忆。

  暑假来临时,我的一位亲戚问我,给不满5岁的孩子报什么班好?我建议她报乐高、篮球、街舞,她问“为什么?”我说“就因为兴趣呀”,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