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源于生活”的艺术 “走进生活” 2024年01月23日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日前,一场开在农贸市场里的书法展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农贸市场里面的天花板、商铺招牌、宣传标语牌,以及售卖的蔬菜、猪肉、海鲜、鸡蛋等,都能发现“书法”的身影。汉字之美融合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碰撞出奇妙的视觉冲击。

  同时书法展的内容也很接地气,有用萧山方言写着“蟹(ha)”“虾(hou)”“活灵丝伐来咚嘞”,介绍商家贩卖的各类食物,也有写着“香蕉,禁止蕉绿”“土猪肉,冬季贴膘”等俏皮话,还有“福启新岁万事顺意”“好事花生,柿柿如意”等新年祝福。

  当“阳春白雪”的书法,走进了满是“下里巴人”的农贸市场,这样的碰撞的确引人关注,也收获了不少好评。

  打破了书法展设展的环境限制,把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融于生活,这样的书法展,仿佛平凡生活中的一份特殊礼物,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艺术接受者的角度来说,这种心理预期外的刺激和震撼,能更长久、更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同时也能让更广泛的人群感受艺术的魅力。

  如今,艺术似乎成为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单词”。让很多人忘了,它源于生活,从生活中而来。

  以书法为例,书法最初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实用性才是主旋律。很多书法帖也都是书法大家的日常。

  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大意就是“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毕竟在以前,用毛笔写字,就和我们现在用水笔、铅笔写字,是一样的稀松平常。

  后来,书法的审美越来越聚焦在字写得好不好看,还有后代赋予书法的“文化性”,如不同字体一笔一画间蕴含儒家的藏而不露、含蓄内敛、中庸之美,还有字如其人,代表着一个人“精、气、神”等等。

  农贸市场书法展的策展人汤思佳,也是浙江画院创研员,她表示,之所以策划这样一场书法展,就是希望传统书法的书写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艺术走进生活,让文艺赋美生活。

  的确,无论艺术如何“高于生活”,它的最终归宿仍是回到人民的生活中,并最终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群众里扎了根,艺术才会有着更多的发展和创新。让“源于生活”的艺术“走进生活”,也许需要更多文艺工作者努力创造机会和场景,更为主动地把艺术作品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