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春节将近,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随之而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很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越来越淡是不是客观事实,相信读者朋友自有判断。从前春节热闹年味浓,对很多人来说,主要是一年到头,有丰盛的年夜饭可吃,有新衣服可穿,有压岁钱可拿,是一年来对自己辛勤劳动或学习的犒赏。过年带来的满足和美好体验主要是体现在物质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年的衣食之新已经不再难得,新衣服日常可买,美食大餐日常可吃,过年失去了独特性,自然不会再让人满怀期待。
一些传统仪式的逐渐废止和血脉关系的变化,也让年味更加淡化。例如过年放烟花鞭炮,就因为导致空气污染和噪音、安全等问题,在很多地区被禁止了。而从前被视为过年重头戏的杀年猪等习俗,也变得小众。说起来,如果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仅仅是放烟花爆竹和杀年猪,未免也太上不了台面。但是不要苛求,毕竟古人过年也只是“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是一种形式。
目前拯救年味的手段,往往是灌注消费主义内核,把春节作为拉动消费的促销时段,商家们纷纷推出年货节;或者是加强春节的传统仪式,还有构筑视觉奇观,让人们沉浸式体验春节文化。这样做热闹是热闹了,但是没体现春节的独特性,也没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实,春节的主题是阖家团圆。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分外重要,春节文化说白了就是家文化、团聚文化。我国独一无二的春运,就是这种重家重乡土情感的反映。年味是从一个个团圆的小家庭开始变浓厚的。也就是说,春节的核心内涵,物质上是犒劳自己和家人,精神上是享受团聚的喜悦。增强年味得从这两方面着手,当然从物质上促进已经事倍功半,那么不妨从精神上试试。
但是传统的春节内涵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讲究团聚,不太关注个人体验。很显然,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个人体验,这就凸显了春节存在的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缺乏边界感,上一辈对下一辈不容置疑的权威等等,导致春节团聚的体验感降低了。
所以,当务之急是让我们的春节假期快乐起来。有美好的体验,自然而然能让春节再旺起来。这本质上也是犒赏自己,春节假期如果能成为我们暂时忘记紧张工作和学业的避风港,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够好好休息并享受充足的快乐,又不用面对社交上攀比或催婚的压力,那年味自然而然会再浓厚起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代不同,过年的方式自然也不同,老派的过年方式可能已经不再能适应时代。不过情绪是相通的,我们常说欢天喜地过大年,可见过年是让人欢乐,不是厌倦,更不是畏惧,要让年味变得浓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每个人的体验,让春节变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