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螺,赛肥鹅 2024年04月04日  

  文/汪志

  人间最美的四月,第一个节日便是“清明”。清明时节,春暖花开,美食也众多,在民间有“清明螺,赛肥鹅”的俗语。形容清明时节的田螺特别美味,螺狮肉却像鹅肉一样肥嫩可口,百吃不厌。

  故乡在长江岸边,水生食物众多,而螺狮是最不稀奇、也是最常见的物种之一,不仅田间池塘,山坑溪圳随处可见,它们有的“顽皮”的吸在石壁上,还有的钻在泥巴中,更有的还附在草叶树须里,适应能力非常强。头大尾部小的螺狮头顶着个椭圆形的硬壳,尽管它的爬行十分迟慢,但样子煞是憨厚,惹人喜爱。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得儿时,每到清明时节,家里祭祖、上坟时备用的美食众多,但螺蛳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而捕捞螺蛳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些半大孩子身上。乡间的四月,一块接一块的水田里还没有插秧,清澈见底的水田泥巴上面到处都是大小不等的螺蛳,它们有的在运动,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还有的在“睡觉”,此时,我们拎着水桶,手拿一个小捞网,站在田埂边一个接一个捞着。水田中间够不着了,我们便卷着裤腿赤着脚来到水田中间,感觉那个年代螺蛳特别多,几袋烟的工夫就捕捞大半桶。听村里的老人说,清明时节吃螺蛳会让眼睛特别明亮,为了这种说法,每年的清明时节,我都记得吃螺蛳的,因为平时喜欢看书,眼睛有些近视,还别说,三四十年过去了,我的视力一直很不错。

  平时最爱吃螺蛳的我,印象中吃得最多的就是小螺蛳。别看螺蛳小,肉嫩鲜美。小螺蛳捕捞回来后用清水先放养一天,以清除一些寄生虫及各类杂质,然后手拿一根大号衣针,将螺蛳的椭圆形硬盖挑掉,俗称“挑青”,这个说法还有个来历。相传,这个青是指“青娘”,是蚕妖,每年清明前后,江南一带人家开始养蚕,此时蚕妖就要出来作乱,有的蚕就会变成僵蚕不能吐丝。为了避免蚕妖出来祸害,清明这天一定要用针挑来吃螺蛳,吃后的螺蛳壳扔屋顶瓦上,让“蚕妖”无处可逃。

  螺蛳肉挑出后,要剪掉螺蛳肉屁股洗净,先姜葱蒜爆炒,再放螺蛳肉,配上食盐、料酒、辣椒、酱油,辣子酱等佐料翻炒几遍,放少许冷水煮开后盛出,一盘美味的酱爆螺蛳肉香喷喷摆在眼前。虽然螺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螺蛳在坊间却有“盘中明珠”之美称,可谓人吃人爱,胜似山珍海味。其实,所谓的“清明螺”,不是指螺蛳的品种,而是说清明前后这段时间的螺蛳比较肥美,所以有“清明螺,赛肥鹅”“明前螺,抵只鹅”之类的说法。据考证,“清明螺,赛肥鹅”这一俗语,是源于过去人们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肥鹅,而每到清明时节,山溪田野里的螺蛳又多又大,人们争相去摸螺狮,带回来加工就成了一道美食,这个时期的螺蛳不仅泥腥气小,且养了一个冬天,肉质肥美胜似鹅,这一句俗语也就传开了。

  螺蛳肉不仅味美可口,其药用价值也不可低估。中医认为,螺蛳肉味甘、性寒,可以清热、利水、明目,能治黄疸、水肿、淋浊、痢疾、痔疮、肿毒等病症。此外,螺蛳的营养价值也很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烟酸、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特别是每100克螺狮含有维生素A130个国际单位,而维生素A对眼睛视力有一定保护作用。

  螺蛳的吃法也多种多样,制作简单。爆炒、汤煮均可,既可红烧,又可清炒,可以带壳烧、也可把肉挑出来爆炒或串起来烤着吃,只要你喜欢,随便怎么制作都是一道人间美味。著名戏剧家及美食大师汪曾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好一个赛肥鹅的清明螺,滑嫩爽口,是我童年舌尖里抹不掉的快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