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人纪念“大体老师”? 2024年04月09日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缅怀无语良师的新闻。无语良师——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大体老师”,即遗体捐献者。他们生前或许与医学事业毫无关系,但在去世后却成了无数医学生的“导师”,用特殊的方式成就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明,是祭拜扫墓的时节,也是缅怀先人的时节。在这个怀念逝者的节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体老师”,对于全社会而言,是件幸事。

  根据最新数据,目前萧山已有102位志愿者实现遗体(组织)捐献,另外有3000余名爱心人士登记成为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虽然遗体捐献已经引起了不少社会关注,但仍面临不少困难。比如相关捐献知识的公众知晓率仍然较低,捐献数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及科研教学需要。

  事实上,关于遗体捐献,还是有不少人从未听说过,自然也无法有所行动;而有的人仅限于听说,对捐献行为只有很模糊的概念;还有的人虽然对此了解较多,但因为种种顾虑,没能迈出成为捐献志愿者的一步;最终能够完成登记捐献的人,的确少之又少。即便相关宣传报道中都会提及“让生命焕发别样光彩”“大爱无疆”等等话语,但愿意相信这些话语、真正付诸行动的人,数量确实不多。

  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大体老师”。对于医学生而言,是“大体老师”让课本知识具象化,可以更直接地看清骨骼、肌肉和器官,识别血管、神经和淋巴。“大体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像那句“你们可以在我身上切千刀万刀,为的是你们以后不要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令人震撼而感动。因此,不仅仅是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要心怀感激,所有从医学进步中受益的人,都应该了解“大体老师”,并心怀敬意。

  清明时节,当我们缅怀英烈、纪念先人之时,“大体老师”同样值得我们的怀念。他们身份特殊,好似离开了这个世界,却又好像从未离开。当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了解他们的意义,才能助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真正营造“人人崇尚捐献”的社会氛围。

  诚然,近些年关于崇尚捐献的社会氛围的确是更浓一些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抗拒到推崇,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者的队伍中来。万事开头难,既然已经度过了“从0到1”的阶段,想来“从1到10000”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在这个全社会越来越多人接受并行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提升社会对“大体老师”的崇敬程度。能够做出捐献决定,并非易事,更何况当下不时会有令人不适的新闻爆出,比如某高校医学生在聊天群侮辱“大体老师”等新闻。所以,清朗的捐献气氛亟待营造,首先不能寒了捐献者和其家属的心,其次不能伤了广大愿意成为捐献志愿者的人的心。

  不过,从清明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缅怀无语良师来看,这意味着“大体老师”更加被人们关注,更加受到社会的尊崇。这是个好现象,也希望更多人受到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