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宋锦外套搭牛仔裤、盘扣衬衫搭刺绣马面裙、改良旗袍搭盘发……近年来,“新中式”服饰彻底火了。尤其是今年以来,“新中式”更是人气飙升,多次登上热搜。但凡是个宫殿的红墙边,总少不了一身“新中式”穿搭的年轻人拍照打卡。
高涨的消费热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据悉,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到惊人的10亿级;根据平台数据,小红书“新中式”相关笔记全年增长超过390%,互动总量增长超过188%,在喜欢新中式穿搭的消费人群中,18-34岁的年龄段占比接近七成。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新中式”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风口,引来众多行业相关人员入局。以爆款马面裙为例,仅今年前两个月,马面裙线上就卖了近7个亿,同比暴涨560%。
不过市场火爆的同时,一些商家喜欢捞快钱缺乏长远眼光,服饰品质参差不齐、设计同质化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回过味来的消费者也开始发现,并非人人都适合穿“新中式”。除了衣服质量差,还有设计缺乏普适性等因素。有人穿上“新中式”直接暴露身材缺陷,也有穿上毫无气质的,还有人穿上却被当成了服务员。最近有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式”服饰的退货率高达80%,这给火爆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众所周知,“新中式”实际上是一种糅合风格,试图将中式传统服饰元素、样式嫁接到现代服饰中来。相较于趋于保守的汉服圈,这已经是主动顺应潮流改良革新了。然而很多消费者穿上“新中式”服装,效果还是一言难尽。
从本质上说,中式传统服装的元素和样式,压根儿就不是为普通消费者设计的。现代服饰发展的大方向是简洁实用。这个发展方向和理念,与中式传统服饰文化是冲突的。
现代服饰追求简洁和实用,是由各种需求决定的。比如,现代服饰几乎都是工业化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就必须限定款式,限定工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这种流水线的产品,跟传统费工费时的精致衣服是没法比的,然而可以卖得很便宜。
再比如,现代社会多数人都要工作,穿的衣服不能耽误干活。而“新中式”所借鉴的服饰元素和样式,恰恰就来自古代上层阶级。这个阶级的人有专人伺候,也不用劳动,服饰设计也不考虑会不会影响工作。比如最受追捧的马面裙,就没考虑腰身和裙摆拖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古代这是佣人负责解决的问题。旗袍算是中式服装改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也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然而最终还是没能留在现代人日常衣柜里。原因就是,穿旗袍的太太小姐,在家里也有佣人老妈子伺候,现代人哪有这条件。至于佣人老妈子穿什么衣服,现代人大概没什么兴趣知道。
只有经过现代文明观念审视和锤炼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融入现代文化。同理,只有经过工业流水线的“锻炼”依然保留优点和特色的“新中式”,才有可能成为现代日常服饰的一部分。
无疑,目前“新中式”市场面临的发展尴尬,在于传统与现代嫁接较为生硬,只注重元素、样式的堆叠,忽略了审美品位提升和服饰的实用性。尽管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未必不是持续发展的契机。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会从问题中发现机遇。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先人一步解决“新中式”与现代服饰结合的问题。
因此,不妨学习继承传统中式审美的写意观念,也就是重意不重形。善于利用寻常物件而非特定元素做出独特风格来,这正是写意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