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在北干街道中誉新城社区,一场事关小区老旧电梯更新项目的“开放空间”议事协商会,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这场协商会请来了相关部门和街道,还有社区居民、业委会、物业代表参与。40多个人一起开会,看着人数挺多,但却没有人是“白来的”,各方开诚布公,平等地进行交流,最终讨论确定了落地的具体方案。
与不少协商会有些不同的是,中誉新城社区的这场协商会,站“C位”的是社区居民。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由居民自己带头发言,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只是扮演引导、监督、建议等角色,把绝对的发言权还给了居民自己。
如此模式,近年来已经不算罕见。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用议事会、协商会等形式,努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使居民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事实上,“旁观”二字总带着些冷性色调,很多时候我们说到“旁观者”这个身份时,会感到陌生或者是超然,但这显然不符合社区居民的身份。而“参与”是带着主人翁色彩的,若是让居民们都能成为社区事务的参与者,基层治理会更有温度,也更能提升效率。
有了开始让居民们在“C位”议事的探索,下一步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居民们在“C位”上站出实效。当“谁来议”被明确以后,“议什么”“怎么议”“议完了怎么解”都是要去思考的一连串问题。比如中誉新城社区,议的是全体居民最为关心的小区老旧电梯更新项目,关注度高的问题自然可以成为居民议事参与度较高的事项。而因为居民有迫切需求,需要“怎么议”“怎么解”等一系列后续事项也都较为明确。
所以,当相关部门开始推广“居民参与议事协商”的模式时,就应该意识到这个模式要能办实事,不能只有“花架子”,正所谓好听的模式一把一把,但真正可以长久实施下去并不断注入新活力做出新成绩的模式不多见。换言之,如果类似的协商会议、协商工作室、协商机制等等都有了,但最后在居民中“一问三不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是典型的作秀了。
以目前来看,“开放空间”议事协商会模式的确可圈可点,居民关心什么就议什么,居民对什么存疑就请相关单位当场解答,解决了许多居民关切的问题,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这足以证明模式有推广实践的意义。
但即便当下已经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要使其拥有长久生命力,还是得把目光聚焦到办实事,少一些虚头巴脑浪费时间的讨论,多一些分分秒秒都针对问题的真议事,才能让该模式为社区治理添彩,才能让更多居民乐于参与,更有积极性。也让我们对“居民参与议事协商”模式多一些信心,看看其是否能在时间的淬炼下愈发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