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养生骗局”需共同发力 2024年11月05日  

  ■本报评论员  李小玉

  蹦迪戴护膝、啤酒泡枸杞、熬夜敷面膜……年轻人群中流行的“养生”方式充满了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但家里父母的“养生”方式就没那么简单了。参加社区舞蹈队“争奇斗艳”、公园打太极风生水起、睡前药包泡脚祛湿气寒气……老年人们的养生方式更加五花八门。

  花样虽然多,但其实未必养生。且不说高温泡脚伤皮肤,每天暴走伤膝盖,撞树容易损伤内脏和骨头,现在市面上还有各种针对老年人的“养生骗局”。

  “养生骗局”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直存在,但在数字化席卷的今天,互联网的发达和便利更是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行骗渠道。

  骗子们利用短视频平台、私域直播等新兴媒体,伪造成“专家”“名医”,大肆宣讲“养生知识”。他们往往以夸张的手法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宣称所销售的保健品“功效强”“用料稀罕”,甚至能够“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以此诱导老年人花钱报课和购买低劣保健品或“三无”药品。财产损失都是小事,可怕的是贻误病情、身心受损。而从社会层面来看,如果此类坑害老年人的“养生骗局”屡禁不绝,势必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原因很多。

  首先,养老所需的社会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的需求;其次,子女陪伴的缺失使一部分老年人在情感上感到空虚,容易对嘘寒问暖的骗子专家产生信任和依赖;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指尖一族”,在网上上当受骗,也正反映了各种网络平台、隐蔽销售手段等领域的监管力度不足。

  有效遏制“养生骗局”的蔓延,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同时,还应加大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社区及志愿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例如上门陪伴引导认清骗局,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养生指导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养生骗局”所依托的社交平台、小程序开发者等平台方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受到多方监管。可以通过设置敏感词、跳转外部链接风险提示、设置明确举报窗口等方式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

  家庭作为老年人最坚实的后盾,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子女应多与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关爱和支持,在关爱中灌输养生之道。当发现父母可能遭遇“养生骗局”时,要耐心劝导,帮助他们认清真相,避免上当受骗。同时,也要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保健品等商品。

  当然,老年人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各种养生信息和产品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信、不盲从,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