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啃老现象为何抬头? 2024年11月05日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日前,半月谈报道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啃老现象有所抬头。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

  笔者出身农村,记者的调查结果和本人的亲身体验和印象一致。当下,农村啃老现象确实较多见,且有蔓延的趋势。不过,不同于报道中“攀比消费是啃老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所在的农村地区,居民更为务实,像以高额消费啃老者只是个例,绝大部分啃老的中青年人,核心原因还是进城。

  根据报道的定义,啃老指的是从父母身上直接获得金钱或者劳动援助。根据定义,啃老可分为三个阶段。

  暂时失业或无业啃老,是啃老的第一阶段。一些年轻人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刚刚辞职没有收入,需要父母的经济援助。这个阶段往往为时较短,但也有个别人从此“躺平”,长时间啃老的。

  啃老的第二阶段,则是年轻人的人生转型时期,也就是谈婚论嫁,准备成家的时候。此时,一系列大宗消费扑面而来,买车,买房,彩礼及结婚费用等,让许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不堪重负,唯有父母拿出积蓄承接这些消费了。

  第三阶段,则是抚养孙辈。年轻一辈大都是双职工家庭,抚养孙辈的责任就交到了老一辈手上。此时,除了“啃金钱”,还要“啃时间”,这个阶段短则数年,长则十几年。

  事实上,老人为儿孙辈持续奉献,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是常事。明清笔记中记载的媒婆说媒,介绍男方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翁、姑健”,也就是家里父母正当壮年,能干活赚钱。农业社会,壮劳力当然很珍贵,长辈的资源,就构成了子女嫁娶的竞争优势。

  这也就说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在婚恋市场上是缺乏竞争力的。依靠个人奋斗,他可能要到中年,有了一定财富积累以后,才能解决个人问题。

  而在当下,农村年轻人更要为了留在城市而奋斗。城市的发展,会持续放大资源优势,虹吸农村的人力资源。哪怕是相对富庶的江浙一带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与城市也是无法相比的。因此,进城就成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奋斗目标。留在城市里,最重大的支出就是买房。年轻人结婚,没有城里的房子根本不行,为了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在县城里买房还差点意思,最好是在大城市里买房。这钱从哪里来?还不是从父母的积蓄里来。其实,这是农村老人拼上自己的资源,换来下一代人在城市里立足的机会。农村啃老现象的抬头,就是进城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对教育等资源需求越来越高的结果。

  所以,农村啃老现象的普遍,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源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让资源分配适度向农村倾斜。同时,为进城的农民提供更多保障,如在保障性住房、教育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资源和帮助,让他们降低在城市立足的成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标本兼治,从而降低农村啃老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