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怀下的“小”问题 2025年01月02日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2025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将年度献词聚焦到了AI,反思技术背后个体存在的意义。献词发出终极一问:

  “如果机器可以从事一切工作、治疗一切疾病、抵达一切远方、对抗一切时间,人类作为创造者,登临那造物之巅,看到的究竟是创世纪的朝霞还是终结者的余晖?”

  献词给出答案是:

  “人的抉择,不是程序接收的指令,而是自我的觉知与他者的共情。”

  也就是说,技术再进步,也无法超越人类独有的感性和感情,这些觉知和共情,是历史琴弦上永恒的震荡,永远能触动人的心灵,这是冷冰冰的算法逻辑无法理解的。

  献词在宏大的叙事与浪漫的抒情下,讨论的其实还是那一个基本问题:人与工具的关系。但是出于奥本海默式的焦虑,把AI技术提升到与人类并称的地位,有些过于超前,甚至言过其实了。

  近几年,AI技术进步的确巨大,正如献词里所说“百模大战,智能体涌现;脑机接口试验成功,AI辅诊纳入医保;传统制造在摆脱重复劳作,千年古建被写入‘黑神话’。”未来,在医学、航天等科技领域乃至人文领域,AI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重塑行业的生产力。

  但是说到底,AI还是一个人类创造的工具,是为了解决专业问题而存在的。以现在的科技发展程度,讨论AI取代人力,或是发展出独立意志尚且为时过早。现阶段的AI,也真的只是一种比较趁手的工具而已。而且,AI的渗透力度还不够大,还不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大多数人还未享受搭配AI带来的便利,不能因为AI有风险就因噎废食。即使将来真的有AI给人类带来伤害的那一天,那也更有可能是人类本身的恶意导致的。正如核武器不会自动毁灭人类,只有人类才会主动毁灭人类。

  事实上,比起反思AI与个体关系的“大”情怀,反而是一些AI相关的“小”问题更值得关心。目前主流的AI技术,是基于大模型算法,和此前的大数据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大数据收集和记录海量用户的信息,而AI技术则用这些信息“投喂”进行反复训练,形成越来越精确的模型。

  这一套技术,显然许多商业公司不惜花费海量资源,已经部署上了。但是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大数据杀熟——AI给出了精确的消费画像,得出了每个人能承受的消费底线,电商平台得以实现一人一价,最大限度赚取利润;信息茧房——根据AI模型,资讯或短视频平台给每个人推送符合其偏好口味的内容,让人沉浸在一个只有迎合声音,没有反对和挑战的虚拟世界;强制广告——打开App自动跳转广告,或者一不小心碰到某个区域就跳转广告,因为AI确定,你是深度用户,不会因为这点不好的体验放弃这个App……广大用户真可谓还没尝到AI的甜,就已经先吃到了AI的苦。

  但是,这些问题是AI造成的吗?

  当然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在利用AI工具追逐利益、忽视社会责任的企业。

  当我们在讨论AI的时候,最该讨论的是,如何利用这个工具,让社会更加进步,让未来更美好。所以,我们更应该管好人类自己的手,杜绝突破底线、无所不用其极的逐利手段。否则,再先进的工具,也只会制造出更多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