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近日,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在演讲中呼吁年轻人减少欲望的话题引发关注。
关于人类要减少欲望的话题,并不是什么新言辞,也许从文学哲学诞生以来,就一直有圣人哲人在提倡减少或克制欲望。那么为什么这个衣着朴素的梁永安教授的一段话被分发后,会再度引起网友的吐槽呢?
首先是这段被剪辑的话题,再次蹦跶在了当代年轻人观念冲突的“雷区”。笔者百度了一下,发现梁永安的头衔很多,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文系教授、人文学者、作家,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青年文化、现代电影。从他的容貌来看,至少是50岁了,应该是资深教授,而不是一个年轻的教授。通常,听到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学者或者专家来谈这个话题,总会让年轻人感到心中不平。因为这个年纪的学者往往是事业稳定,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不需要“奋斗”的阶段了。而他此刻对年轻人说要减少欲望,就会让很多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这恐怕也是引发吐槽的关键点之一。
其实,梁永安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年轻人多一些幸福感,避免因为欲望无穷而过度追求,从而陷入不满与失落的循环。所以,他在演讲中说:“我们今天的欲望太多,一个都不能放弃,夹得紧紧的,浑身腐烂……所以要给自己做减法,要做极简的沉淀……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就是去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而这件事又跟社会发展相联系,给时代带来价值,这样是最好的。”
顺着这个演讲的脉络来审视梁永安给出的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确实,过去的人们是因为客观因素限制,而不得不在物质匮乏中求生存,因为物质匮乏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欲望,而且周边人们的生活水准都相差不大,人心容易平。而当下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物质消费充斥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如果一个人过度陷入物质的欲望,确实会带来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梁永安并不反对年轻人有欲望,而是建议不要过度陷入物质欲望中。而有心人则抱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将本来逻辑缜密的演讲掐头断尾、断章取义,粗暴地将两种不同程度的欲望划上等号,博取流量。
其实,在社会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如何保持低欲望地活着,是年轻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而不是能吐槽了事的。特别是网络传播会放大那些虚假的纸醉金迷,打肿脸充胖子的所谓高端购物、国外旅行等,都会刺激年轻人的欲望,使得他们在纷乱不宁中导致内心能量耗散。这个时候,年轻人如果能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家余华曾对如何走出精神内耗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到一点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过度要求,尤其是超过能力范围的,那样会很累,要学会适当放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且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部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