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萧山打造“医校融合,数智联动”新模式,实现校园传染病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控制”,成为全省首创的消息,收获了不少家长的好评。
“医校融合,数智联动”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目前,我区“医校融合,数智联动”系统已经把全区 7 家区级医院、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70 多家卫生服务站门急诊及住院数据进行了归集。学生去医院就医,一旦确诊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相应信息会推送到学校,内容可以精准定位到具体的班级、学生姓名、就医医院信息、病情诊断等。如果班里一天内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症状的感染学生,这个班就自动被系统判为“风险班级”予以预警。
这也就意味着,在信息的联动下,因家长会担心跟不上课程而让孩子带病来校的现象将从根源上被杜绝,把学校传染病疫情发现在萌芽阶段、控制在最小规模。
近年来,甲流、手足口、诺如、水痘、合胞,越来越多的病毒名称被人们熟知,几乎每年都会引发一波“关注”,今年还出现了一个新毒株,人偏肺病毒,“主攻”老人和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又引发了家长的担忧和焦虑。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作为特殊的人群密集场所,学校一旦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快速处置,极易久“病”成“疫”,造成人员伤亡、心理恐慌、教学秩序混乱等不良影响。
因而筑牢校园传染病的防控线,发现情况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数智化系统的联动也为筑牢这道防线加了最重要的砝码。
当然有了信息的联动、及时的预警,还是不够的。病毒往往都有潜伏期,有了症状去就医,可能已经有了传染的可能。绷紧校园传染病防控这根弦,需要家校社的合力。
面对传染病,防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积极营造氛围,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的知识科普,提升学生疾病防范意识。如要养成戴好口罩、勤洗手这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有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通畅,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
相信曾经的疫情期间,各个学校、班级都推出过类似于“科学防护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宣讲和活动。或许这样的科普和宣讲活动,在当下也应该继续持续下去,依旧是每个学生都应该重视的事情。
校园传染病防控这根弦,何时都应绷紧,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