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田”回归 非粮化整治有序推进

  ■首席记者 龚洁 通讯员 王志伟

  本报讯  眼下,在瓜沥镇八里桥村200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一片绿油油的小麦在寒冬中格外吸引眼球。经过非粮化整治,原先的这块苗木地,如今变成保障“米袋子”的粮田。

  八里桥村处在萧山东片,在苗木兴起的年代,红火的生意带动了一批批村民走上了商品苗木种植之路。“苗木易管理、收益高,加上年轻一辈不再和土地打交道,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瓜沥镇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的苗木种植让土地“不堪重负”,酸性增高,肥力也慢慢下降。

  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我区在持续多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后,苗木等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攀升,粮食种植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据调查,我区15.6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非粮化”现象,四成的田地被用于种植苗木、瓜果等作物。

  为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管理与保护,2020年以来,我区全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各镇街也出台各种措施恢复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粮属性。

  如临浦镇,多措并举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在杜绝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新增苗木种植的基础上,一方面及时组织苗木清退,对苗木承包合同到期的坚决予以清退,不再续包种植苗木,对失管的苗木地块要求农户直接清退;另一方面,扩大周边非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这些土地中,有的是失管的荒地、苗木地,有的是被临时征用的复耕地。

  我区在出台相关整治政策后,利用直接清退一批、旱粮套种一批、占补平衡一批三种手段,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清理工作。各镇街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苗木清退主要目标开展工作,深挖粮食生产潜力。截至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率降至20%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边清理边整治,将不符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出,将种粮优质地块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用两年时间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让粮食生产功能区回归种粮属性,成为一片片希望的田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民生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教育
   第08版:小记者
双招双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7家萧企跻身2020“浙江制造精品”榜单
“粮田”回归 非粮化整治有序推进
萧山知识产权各项指标增幅明显
完善布局 全区急救点数量增至16个
雄姿初展
益农:按下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