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9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亚运之光 点亮梦想与希望

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正式亮灯
工程内部状态
一名市民驻足观望亚运场馆改造施工
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本版撰稿  首席记者  何可人  记者  童宇倩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唐柯  记者  韩振羽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2月4日晚,杭州2022年亚运会萧山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正式亮灯,流动的标语和绚丽的光效点亮了萧山城区夜景新地标,为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色彩。而这一刻也意味着,我区亚运场馆改造提升工程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正式亮灯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东有地铁,西连江水,南造路,北拆迁”,施工作业面极小,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在前期工程的推进中,面临着重重困难。

  为了把对地铁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聘请了专业的地铁监测单位对整个土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监测,同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开挖体育场地下停车场时,为了避开地铁保护范围,工程只能由西往东推进,出土很困难,此外打桩也得非常小心。”项目负责人林波介绍,与此同时,还有两条暗河也给土建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桩打下去,一碰到暗河,混凝土就没了。”

  除了要攻克“水龙”与“火龙”的施工难点,“底子薄弱”的体育馆也给大家出了难题。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的老建筑,相关专家经过5次反复论证方案,最终妥善解决了体育馆建筑改造的技术难题。突破重重困难,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最终顺利完成了2020年度的建设目标。

  智能化改造是下一步重点

  截至目前,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46亿元,累计完成总工程量和总投资率的90%,预计今年3月底竣工验收(体育工艺类除外)。

  为决战决胜项目收尾建设,当前正强力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春节期间不停产不停工,150余名一线施工人员“就地过年”,他们主要来自装修、幕墙、室外配套、智能化班组,以及项目建设、监理、管理公司等工作人员。

  在完成场馆主体部分的改建后,下一步将重点进行智能化系统改造,让场馆变“聪明”。具体来说,除了将配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耗监测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基础功能外,还将设置LCD信息发布系统、LED大屏信息发布系统等场馆扩声系统和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电视转播和现场评论系统等赛事相关系统,力求打造一个智能、节能、安全、高效的亚运场馆。

  赛后利用更好地服务民生

  区体育中心体育场经改造提升后,将新增18000多平方米地下空间,可容纳500个停车位,将大大缓解区一医院及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

  为了能为萧山留下“亚运遗产”,让老百姓从亚运会中得到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在对亚运场馆的改造提升中,区文旅局前瞻性谋划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未来,除了体育场及地下停车场将对市民开放外,还计划盘活场地资源,服务全民健身;举重热身训练馆将改建为室内运动场地,开辟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增加群众体育活动空间。此外,还将引入第三方负责场馆运营,进一步增强场馆的服务功能,融入相关文旅产业等,以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的姿态,更好地服务民生。

  单车骑行:健康生活  探寻美好

  一顶头盔、一副骑行镜、一双骑行手套,便是单车骑行爱好者必备的“三件套”。2月7日早晨,一支洋溢着生气的单车骑行队从杭州长乔极地海洋公园出发,1小时后抵达湘湖北岸的老虎洞,再一路向东南方,沿着蜿蜒曲折、陡坡不断的山路到达湘湖东南岸的石岩山。

  这是萧山捷安特骑行队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户外“打卡”。每周,群主何嫂(化名)都会发布骑行计划,组织大伙去萧山及周边地区骑行。“骑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她笑着说,“开车太快,走路太慢,自行车则刚刚好。”

  提及骑行,何嫂的眼里写满了热爱:“不仅可以品尝舌尖上的乡镇,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骑友一起,单纯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支队伍最早是由几十人组成的QQ群“起家”,逐渐发展成如今有340名骑友的微信群,群里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只有9岁。

  每逢周末,只要天气晴朗,何嫂便会组织大家去户外骑行。“上周去了进化的青化山林道,两周前去了楼塔的百药山林道。”她说,萧山的美丽乡镇建设步子快,很多地方都建起了绿道,如楼塔、进化、戴村等地,去年骑行队开展了70次骑行活动。

  这些年,骑行队还去过西双版纳、桂林、台湾等地,受疫情影响,骑行队近期活动集中在萧山及周边地区,何嫂和老公也开始谋划起春节期间的骑行计划。这一次,目的地选在千岛湖。“我们计划正月初一从萧山出发,骑行约120公里到千岛湖高铁站;正月初二自选路线环湖,骑行约170公里;正月三徒步登淳安第二高峰金紫尖;正月初四从淳安骑回萧山,骑行距离约在120公里到190公里之间。”

  在何嫂看来,骑行是会上瘾的,现在她每周至少骑行100公里,计划等疫情过去和骑行队一起骑进西藏,再去新疆的独库公路。

  在骑行队里,网名叫“前龙”的骑友被大家称作“探路者”。前几天一早,“前龙”驱车前往淳安牵牛岗,再骑行120公里,将沿途风景、骑行路线、探路测评报告等发送到了骑行群。

  “前龙”今年58岁,已有18年“骑龄”。他曾日骑300多公里到南京,通宵骑完430公里的上海马拉松长途自行车比赛(简称“马自骑”),还骑过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丙察察线,4次骑行进西藏。作为一名资深骑友,他于去年加入骑行群,并担任骑行队的领队兼路线设计。从去年下半年起,“前龙”带队去户外骑行了18次,带大伙领略了独特的骑行风光。

  “前龙”说:“以前我也健身,像打篮球、跑步,但很难坚持下来,而骑行就像人长了一对翅膀,活动半径会变大,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骑友间流行根据山路的坡度来划分级别,骑上冠山寺,相当于“初中毕业”;骑上老虎洞,等于“高中毕业”;骑上陡坡1公里多的石岩山,是“大学毕业”;骑上陡坡2公里多的大岩山,就是“研究生毕业”了。“前龙”笑自己是“研究生”毕业,正在找“博士”坡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亚运
   第04版:亚运国际城 数智新萧山
   第06版:镇街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小记者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新春特刊
   第Z03版:新春特刊
   第Z04版:新春特刊
亚运之光 点亮梦想与希望
亚运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