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稿 首席记者 何可人 记者 童宇倩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唐柯 记者 韩振羽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2月4日晚,杭州2022年亚运会萧山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正式亮灯,流动的标语和绚丽的光效点亮了萧山城区夜景新地标,为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色彩。而这一刻也意味着,我区亚运场馆改造提升工程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正式亮灯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东有地铁,西连江水,南造路,北拆迁”,施工作业面极小,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在前期工程的推进中,面临着重重困难。
为了把对地铁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聘请了专业的地铁监测单位对整个土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监测,同时对施工工艺进行了精心设计。
“在开挖体育场地下停车场时,为了避开地铁保护范围,工程只能由西往东推进,出土很困难,此外打桩也得非常小心。”项目负责人林波介绍,与此同时,还有两条暗河也给土建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桩打下去,一碰到暗河,混凝土就没了。”
除了要攻克“水龙”与“火龙”的施工难点,“底子薄弱”的体育馆也给大家出了难题。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的老建筑,相关专家经过5次反复论证方案,最终妥善解决了体育馆建筑改造的技术难题。突破重重困难,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最终顺利完成了2020年度的建设目标。
智能化改造是下一步重点
截至目前,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3.46亿元,累计完成总工程量和总投资率的90%,预计今年3月底竣工验收(体育工艺类除外)。
为决战决胜项目收尾建设,当前正强力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春节期间不停产不停工,150余名一线施工人员“就地过年”,他们主要来自装修、幕墙、室外配套、智能化班组,以及项目建设、监理、管理公司等工作人员。
在完成场馆主体部分的改建后,下一步将重点进行智能化系统改造,让场馆变“聪明”。具体来说,除了将配备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耗监测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基础功能外,还将设置LCD信息发布系统、LED大屏信息发布系统等场馆扩声系统和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电视转播和现场评论系统等赛事相关系统,力求打造一个智能、节能、安全、高效的亚运场馆。
赛后利用更好地服务民生
区体育中心体育场经改造提升后,将新增18000多平方米地下空间,可容纳500个停车位,将大大缓解区一医院及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
为了能为萧山留下“亚运遗产”,让老百姓从亚运会中得到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在对亚运场馆的改造提升中,区文旅局前瞻性谋划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未来,除了体育场及地下停车场将对市民开放外,还计划盘活场地资源,服务全民健身;举重热身训练馆将改建为室内运动场地,开辟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增加群众体育活动空间。此外,还将引入第三方负责场馆运营,进一步增强场馆的服务功能,融入相关文旅产业等,以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的姿态,更好地服务民生。
单车骑行:健康生活 探寻美好
一顶头盔、一副骑行镜、一双骑行手套,便是单车骑行爱好者必备的“三件套”。2月7日早晨,一支洋溢着生气的单车骑行队从杭州长乔极地海洋公园出发,1小时后抵达湘湖北岸的老虎洞,再一路向东南方,沿着蜿蜒曲折、陡坡不断的山路到达湘湖东南岸的石岩山。
这是萧山捷安特骑行队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户外“打卡”。每周,群主何嫂(化名)都会发布骑行计划,组织大伙去萧山及周边地区骑行。“骑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她笑着说,“开车太快,走路太慢,自行车则刚刚好。”
提及骑行,何嫂的眼里写满了热爱:“不仅可以品尝舌尖上的乡镇,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骑友一起,单纯享受运动的快乐。”这支队伍最早是由几十人组成的QQ群“起家”,逐渐发展成如今有340名骑友的微信群,群里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只有9岁。
每逢周末,只要天气晴朗,何嫂便会组织大家去户外骑行。“上周去了进化的青化山林道,两周前去了楼塔的百药山林道。”她说,萧山的美丽乡镇建设步子快,很多地方都建起了绿道,如楼塔、进化、戴村等地,去年骑行队开展了70次骑行活动。
这些年,骑行队还去过西双版纳、桂林、台湾等地,受疫情影响,骑行队近期活动集中在萧山及周边地区,何嫂和老公也开始谋划起春节期间的骑行计划。这一次,目的地选在千岛湖。“我们计划正月初一从萧山出发,骑行约120公里到千岛湖高铁站;正月初二自选路线环湖,骑行约170公里;正月三徒步登淳安第二高峰金紫尖;正月初四从淳安骑回萧山,骑行距离约在120公里到190公里之间。”
在何嫂看来,骑行是会上瘾的,现在她每周至少骑行100公里,计划等疫情过去和骑行队一起骑进西藏,再去新疆的独库公路。
在骑行队里,网名叫“前龙”的骑友被大家称作“探路者”。前几天一早,“前龙”驱车前往淳安牵牛岗,再骑行120公里,将沿途风景、骑行路线、探路测评报告等发送到了骑行群。
“前龙”今年58岁,已有18年“骑龄”。他曾日骑300多公里到南京,通宵骑完430公里的上海马拉松长途自行车比赛(简称“马自骑”),还骑过青藏线、川藏线、新藏线、丙察察线,4次骑行进西藏。作为一名资深骑友,他于去年加入骑行群,并担任骑行队的领队兼路线设计。从去年下半年起,“前龙”带队去户外骑行了18次,带大伙领略了独特的骑行风光。
“前龙”说:“以前我也健身,像打篮球、跑步,但很难坚持下来,而骑行就像人长了一对翅膀,活动半径会变大,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骑友间流行根据山路的坡度来划分级别,骑上冠山寺,相当于“初中毕业”;骑上老虎洞,等于“高中毕业”;骑上陡坡1公里多的石岩山,是“大学毕业”;骑上陡坡2公里多的大岩山,就是“研究生毕业”了。“前龙”笑自己是“研究生”毕业,正在找“博士”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