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萧山要厚植四大优势,把握四对关系,实现四大突破,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加快“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萧山的优势在哪里,路径又在何方?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系列报道,围绕产业跃迁、城市提能、以人为本、文化兴盛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记者 周珂
工业强,萧山强;经济兴,萧山兴。
制造业是萧山工业的本底,始终是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萧山要做强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引擎,坚持制造业立区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新制造,萧山的立区之本,在新时代正迎来新蝶变。
“特长生”的变革之路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作为制造业“特长生”,萧山一直走在前列。
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化纤名镇、中国羽绒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中,萧山是观察民营经济的窗口之一。
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513家规上工业企业,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2家世界500强企业。萧山的万向、传化、恒逸、荣盛等民企牢牢占有市场绝对份额,他们是制造业“大鳄”。
传统制造是萧山的优势。如何让萧山的传统制造业再出发,萧山破题的思路已经清晰:坚持制造业立区战略不动摇,做强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萧山的新制造之路高度契合,发展新制造正当时。“后峰会、前亚运”,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建设,杭州“拥江发展”等重大机遇、重大战略、重大事件正在萧山高度叠加,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经济和传统工业相结合的新制造大幕,正在萧山徐徐拉开……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动内生动力,引入智造活水,支撑起萧山赶超跨越的新蓝图。
新制造的提档升级之路
思路已定,关键在付诸行动。
走进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一层已建成“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综合展示区。二层已建成“未来工厂”体验区,展示了涵盖“数字化+研发”等各生产经营环节的50余家优质甲方企业。三层企业入驻区已招引20余家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
以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为初衷,既“聚能”,又“赋能”,能力中心是萧山聚焦“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系统的一个缩影。从这里可以看到,萧山推进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集群化、智能化、品质化、服务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如今,萧山构筑起了形态各异、发展迅速的新制造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如何强链补链,是正在破解的难题。在做强优势链上,萧山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打造化纤、汽车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补齐产业链上,萧山培育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星” 产业集群。
一个区域产业升级的过程,同样是“腾笼换鸟”的过程。一方面,萧山坚持“眼睛向内”抓存量优化,持续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腾出土地空间,腾出用能空间。另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外”抓增量招引,构建“大招商”格局,创新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强化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着力招引世界500强、产业链头部企业,实现项目数量、体量、质量新突破。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萧山以“双碳大脑”试点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有效路径,推动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争创全省首批低碳示范县(区)。
新制造与新城市的相融之路
产业是基础,城市是载体。
产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加快现代化。当前,城市间的竞争,比拼的是多维度的综合实力。萧山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块,是全省共同富裕首批试点,拥有自贸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
凭借得天独厚的平台基础,萧山轨道交通不断提速,跨区域路网体系不断完善,畅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优质公共资源跨江而来,优质项目人才纷纷集聚,正成为杭州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在疫情加速行业洗牌、产业重构之际,萧山向价值链中高端、产业链高精尖攀爬超越,找到一条新路径:处理好产业和城市的关系,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双轮驱动,实现内生动力和外部赋能双轮驱动。
基于此,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萧山要保持发展活力,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通过“产城人文”四者的深度融合,实现要素间的相互赋能,从而产生聚变效应,推动城市能级迭代跃升。
萧山新制造,未来可期。通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萧山正构筑杭州乃至浙江发展的强大动能,奋力打造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