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何可人
站在山头,望着眼前花开正旺的3亩青梅林,徐富校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如今,青梅林重现“生机”,徐富校又重燃起种青梅的信心。
老徐是进化吉山村人,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在吉山村的山头承包了8亩地种植青梅。“那个时候正赶上大批日本客商到我们进化收购青梅,当时收购价格在1块多一斤,平均每亩年产量在1200斤左右。如果一年卖掉1万斤梅子,那就立马能成为万元户了。”想起当年的辉煌,老徐呵呵地笑。
当时整个进化,可以说掀起了种青梅的热潮,不少农户也确实抢喝到了头口水。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产能过剩,加上全国其他地区青梅种植的竞争,进化青梅的收购量开始逐年下降。
“一直到2010年前后,我们这里的青梅价格始终在每斤一块到两块之间波动。随着土地成本、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划不来了。”渐渐的,老徐失去了种青梅的信心,8亩地的青梅林渐渐荒废。
2010年,老徐的8亩青梅林中,有5亩所在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吉山梅园”,隶属于杭州建长湾农业基地。基地向老徐收租了这5亩地,每年每亩租金1500元。同时还聘请他负责管理基地的梅园,每年支付给他5万元工资。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老徐,开始全神贯注地一边收租金,一边帮人打理梅园,一年收入比从前自己种青梅时要多出不少。这让他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剩下的距离基地较远的另外3亩青梅林,老徐根本没打算顾及。
然而,给基地打工的这些年,老徐亲身感受到青梅产业发生的改变,内心也微微起了波澜。
一开始,基地将周边100多位青梅种植大户聚拢起来,收购大家的梅子做初级加工,主要是做脆梅、泡青梅酒,渐渐打开了青梅的销路。
更大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
这年2月,在镇村大力支持下,吉山梅花节在基地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哎哟,一下子来了好多人呢,有萧山城里来的,还有周边地区赶过来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进化是浙江的青梅之乡,咱们吉山的青梅牌子也越来越响亮了。”那一次经历让老徐至今难忘。
随之而来的改变,就是青梅价格开始“回暖”。
徐泽是基地的“创二代”。从父辈手中接管基地后,2017年,通过与台湾南投县梅子梦工厂进行深入合作,逐渐向青梅深加工领域进军。同年,基地与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一起,成立了杭州吉山青梅专业合作社,联合收购周边梅农所种的青梅果。
在不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吉山村的青梅价格水涨船高。2020年,突破了2.5元一斤。
像老徐这样的老一辈梅农,看到了新希望。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基地的青梅产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老徐这才想起,自己还有自留的3亩青梅林,这回又值钱了。老徐重新燃起了种植青梅的信心,开始打理起这片青梅林,找人进行修剪、管理,到了收获季,把青梅都采收下来卖给基地。“按两块五一斤的价格,每年起码又能多出七八千的收入,加起来一年我就有六七万收入了。”
更让老徐兴奋的是,去年5月,为切实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产业振兴,萧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本味”正式推出,进化青梅被列入“萧山本味”品牌系列主打产品之一,这对于提升进化青梅的知名度和销售量都带来了促进作用。
对此,徐泽更有深刻的体会。“原先我们虽然有自己的品牌,但大众关注度、认可度都十分有限,归入‘萧山本味’后,大大缩短了品牌孵化期,一下子提升了我们产品的品牌效应,大众更容易接受,销路自然也更广了。”
徐泽说,打出“萧山本味”品牌后,通过线上微店平台、线下展销展示,去年一年,基地各类青梅产品的销售额比前一年提升了30%左右。
不仅如此,在“萧山本味”赋能下,也带动了新产品的研发开拓。去年,基地进一步增加向周边农户收购青梅数量,与千岛湖的一家企业合作研发青梅威士忌,预计今年5月首批就能上架。“届时我们还会进行具有‘萧山本味’元素的文创包装,如果能成为爆款,那将给我们基地和农户都带来更多收益。”徐泽介绍说,去年,基地的青梅收购量上升到三十吨左右,约是前一年的一倍。
徐泽对未来信心满满。“今年年初,与基地相配套的青梅观光工厂也初步建成了。我们希望将目前分散在台湾、福建的生产线慢慢引回进化,自己加工核心产品,形成产业链闭环,打造‘种植—生产—销售—展示—观光’一条龙。”
随着杭州亚运会临近,徐泽还期待着,进化青梅可以搭乘“萧山本味”的“大船”,驶入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