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洁 通讯员 毛莉玫 汪洁涤
今年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大会秘书处共收到代表建议(包括批评和意见)214 件。“本次会议的建议质量很高。”相关负责人表示,代表们按照区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的指导思想,积极建言献策,建议细致全面,既聚焦时代发展热点大事,又紧盯百姓民生“关键小事”,尽显履职本色。
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代表力量就汇聚到哪里!民生热点聚焦到哪里?代表调研就深入到哪里!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既体现了人大代表高昂的履职热情和高度的履职责任感,又充分发挥了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广聚民意、博采民智,让代表建议真正成为萧山发展的“助推器”,民生民情的“连心桥”。
这些建议中哪些方面最有共鸣,又有怎样的热词?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交通路网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都成为了焦点。
热词一:
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作为杭州城市新中心,萧山提出了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这是萧山的底气和信心。
人大代表盼共富、促共富,也为走好共富之路献良策。特别是如何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区人大代表、河上镇东山村党委书记徐国栋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他认为,强村的目标是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关键是增加村级物业经营收入,希望区政府制订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区人大代表、瓜沥镇明朗村党委书记陈华提出了《关于加大经济薄弱村扶持政策力度的建议》,希望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减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共富路”上携手同行,“抱团”发展,才能让“共富路”走得更宽、更稳。在这一类关乎共富建议中,代表们不仅从单个村出发,更看到了“联合发展”带来的希望。区人大代表郑剑锋提出了《关于出台支持共富联合体建设相关扶持政策的建议》,他提出,萧山区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成功入选全省28个试点之一。区委区政府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共富联合体的打造,在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发挥引领作用,打造萧山乡村振兴新样板。区人大代表陈华杰则将目光聚焦到“飞地经济”上,提出了《关于通过“抱团联建”模式,充分发挥飞地经济,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建议》,建议打破“镇”“村”的边界,形成具有土地、人力资源和市场等优势的“飞入地”,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参与,相关村社以资金、土地入股等形式,抱团联建,共享收益。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镇街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南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希望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代表们真挚地期盼着。
正因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和高度代表了民意,区人大常委会将共同富裕系列9件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并作出了决议,这既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是围绕中心履职行权的重要体现。
热词二:
交通路网
近年来,我区集聚力量,加大投入,着力攻破萧山路网建设遇到的难题,“22688”交通大会战捷报频传。当前,我区亚运筹办工作已进入冲刺决战阶段,城市建设、环境整治与交通保障作为重中之重, 影响着城市形象和亚运保障,也成为代表们聚焦的热点。在214件代表建议中,涉及加大城市建管力度,加快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路,解决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等方面有76件。
区人大代表黄成安提出了《关于要求优化完善萧山东部地区路网规划的建议》,他认为,随着萧山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集聚及机动车辆持续增加,因路网不合理、平交路口过多等引发的通行不畅问题将日益突出,应立足现有板块布局,以打通“断头路”、连接主干道为重点,提高路网密度,满足市民快速通勤需要。区人大代表傅妙根表示,近年来,萧山南部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但南部交通无法跟上发展步伐,建议拓宽03省道全线路段,打通断头路,改善南片乡镇交通视觉景观,助推乡镇品质提升。
纵横交叉的路网在萧山的大地上铺开,就是一张“网格”,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萧山“四通八达、内联外通”的道路交通功能,代表们不仅聚焦这些主干路网,也关心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区人大代表王仙明提出了《关于农村区级道路改造提升的建议》,他认为,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干线路网的重要支撑,是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农村区级公路提升改造,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扩宽道路,并加强道路功能的维护,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减速板、路标、护栏等安全设施。同时,也有代表们对解决地铁站点“最后一公里”提出了建议 ,加大对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投入,通过新辟、优化公交线路,加密班次、增开地铁接驳专线等方式,强化“公交+地铁”的接驳模式;新建、扩容地铁站点周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倡导绿色出行。
热词三:
教育和文化
一声声从新建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一个个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而生的创意点子,一件件为适龄儿童入学所做的民生实事……“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上好学,我感到很高兴。”这是每一位萧山家长挂在嘴边的赞叹。
去年“双减”后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小了,课外时间多了,如何深化“双减”工作,这次人代会上代表们提出了很多“金点子”。 区人大代表施冰清提出《关于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的建议》,认为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乎民族未来,当“双减”政策落地取得一定实效后,更应加快出台配套措施,优化教育生态。在“双减”的同时,人大代表们也将视野瞄准了“教育均衡化”,区人大代表潘国炎提出,在当下,应该将眼光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转变,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萧山人文厚重、文脉悠长,如何做好以文惠民的文章,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萧山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从跨湖桥文化到大运河文化,在人大代表的有力推动下,萧山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今年的元宵节,一场“寻梦城河”的灯会着实让城河火了一把,也让区人大代表孙桂琴触动很大。“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旧时的城河。”为此,她提出了《关于打造“寻梦城河”官河诗意文化走廊的建议》,希望进一步挖掘城河的文化底蕴,以诗歌赋予城河新的文化意义。
《关于加快萧绍运河古纤道保护修缮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建议》《关于加强临浦老街保护的建议》《关于打造义桥优罗山宋韵文化景区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萧山区古建筑保护修缮利用工作的建议》……一条条建议背后,是人大代表对历史文化的唤醒与呼唤,更是人大代表对萧山文化的热忱与期盼。
热词四:
家门口的“关键小事”
办好民生实事,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代表们不仅聚焦涉及萧山长远发展的大事,在百姓所忧所急所盼以及民生“关键小事”上,同样踊跃发声。
近年来,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用实效回应百姓期盼。小区的点滴变化,居民也都看在眼里——旧房子外立面翻新了,绿植花坛更美了,停车位重新规划配建……老小区从“旧、乱、脏”变成“新、净、靓”!
“家门口的关键小事,群众参与度最高,获得感也最强!”区人大代表陈柏源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萧山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的建议》,提出进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加大群众受益面,增加提升改造内容。老旧小区改造也并不单单是外立面改造,更要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人大代表们也相继提出了《关于做好老旧小区弱电线梳理整改的建议》《关于解决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关于小区电瓶车充电停放合理建设规划的建议》等等,通过完善群众意愿强烈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
当然,代表们不仅仅盯着一个小区的改造,也提出了从“单个小区改造”向“片区式有机更新”转变,推进相邻小区周边联动改造、整个片区统筹改造,探索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问题。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群众关心的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安置房建设等等也都通过代表的调研后成为了一条条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人大的推动、政府的努力,最终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