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韩柳青 通讯员 高路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在党湾镇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翻滚着的金色稻浪,正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原本是农忙时节,但稻田里却看不到人,唯有无人收割机哼着丰收的欢快曲调。
这片稻田的承包者王军伟,80后,是杭州党湾关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是当地种粮大户、杭州高层次人才(D类)。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慧农机改变了传统农耕方式,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
王军伟笑着说,十年来最大的感触是,科技赋能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穿着西装去田里干活,都未尝不可。
返乡务农,值得!
王军伟幼年时,看着父亲王关荣在田间地头起早贪黑地干农活,累了就在草地里休息一会儿,接着又继续忙碌……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曾暗下决心“等长大了,一定不让父亲再这样辛劳”。父亲是拖拉机手,王军伟从小跟着父亲学农机,长大后,他在学校学习汽修专业并成为一名汽修工……
2009年,王关荣创办了农机服务专业社,随着农机的增多,机械维修操作总是跟不上。王军伟一有休息日,就会赶回家帮父亲打理事务。2012年,为了照应家里,心疼父亲的王军伟正式决定返乡,全面接手合作社。
王军伟说,十年前刚接手打理合作社时,他是一个被动角色。当时合作社虽然拥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比较低,人力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十年来,为了当好“主角”,他主动学习、刻苦钻研,把农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王军伟深知,不想再吃干农活的苦,现代化、智能化的农机设备必不可少。
近5年来,合作社加大农机设备的投入,很多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被运用。王军伟还在农机设备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农机设备拥有了智慧小脑。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王军伟举例说,十年前,合作社用的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按1个人计算,1天只能喷洒10亩地,1600亩地需要用上160天。如今用上无人机飞喷技术,1个人1天能喷洒200亩地以上,1600亩地只需用上8天,效率提高了20倍。而且操作者只需手持操控器,无需下到农田里。
十年前,王军伟管理着200亩土地,在农忙时节经常需要找短工;如今,他管理着1600亩土地,却显得十分淡定。十年前,光一台收割机收割作业就需要用到至少5人,其中负责装袋及搬运到货车上至少3人;如今,收割机早已迭代更新,收割完成后,通过高位卸粮装置直接送到货车上,搬运的人力节省了。更让他高兴的是,安排好合作社的工作后,还能抽出时间外出学习考察,这在十年前是很难做到的。
看着儿子带领合作社越做越好,王关荣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有时还会用方言对儿子说:这个事情做得不错。
穿西装务农,体面!
拿着遥控器操控无人拖拉机耕田、操控无人植保机喷洒农药……田埂上操控遥控器的王军伟,头戴鸭舌帽、穿着一件浅色的polo衫,外面一件夹克外套,脚上穿着球鞋,这就是萧山“新农人”的工作场景。“现在不少农活都是智能机械化替代,穿着西装务农也未尝不可。”王军伟说,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面,因为有了大型机械的加持,彻底变了样。
以前种田是体力活儿,现在靠的是技术。“刚接手那几年,最大的困难,就是机器坏了不会修。农业非常讲究季节性,农忙时节,机器罢工,农事都会被耽误。”王军伟说,这些年,政府经常举办农业生产智能化等各类培训,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遇到简单的机械问题,他自己都能解决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王军伟获得浙江省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名,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2020年,王军伟被评为萧山区首批乡土专家;2021年,王军伟被授予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同时被评为杭州高层次人才(D类)。
十年来,通过引进优质良种,实行科学种田,运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耕种、管理……王军伟的合作社,每亩水稻增产了400斤左右。
近三年来,农机合作社陆续投资500万元优化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除了各种智能农机,还建起了育秧基地、烘干车间。在他看来,现代化农业种植就要利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
如今种田越来越体面。在王军伟的影响下,党湾镇新梅村及周边多个乡村的80后、90后都加入“新农人”行列。
近期,王军伟正在考察智能化育秧设备。未来,王军伟将在现有育、种、产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化经营。
其实,王军伟只是萧山众多“新农人”投身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随着农业现代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大,更多“新农人”的加入,萧山广袤的土地上,正在奏出更加动人的田园交响曲,绘就乡村共富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