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Z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繁华秀美 大爱临浦

  图片由临浦镇提供

  临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多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彰显历史文化的沉淀、自然风光的保护、经济建设的成就、城市面貌的更新、市民多彩的生活,畅想临浦的美好未来。现选登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及原创诗歌、散文作品。全方位展现临浦之美。

  临浦故事

  ○李沅哲

  仿佛做了一夜的水之梦

  灯桨摇晃,搅动泛起褶皱的月光

  将沉睡千年的烽烟马蹄

  揉进宁静与繁华的光阴里

  一梦越千年,你从吴越文明风尘仆仆地走来

  只是在临浦施家渡村前,望了望潭中几条嬉戏的鱼儿

  便留下美丽的故事

  循着一段布满青苔的古弄

  在笔墨书香里叩响一扇深沉的木门

  几千年的历史,从

  那支孜孜不倦的笔下喷涌而出

  和着西小江的江水,一路流淌

  从此,东藩精神融进每一位临浦学子的血液

  打马过饭架

  寻常日子里的烟火也能过得诗情画意

  老街巷一路走到底,如漫长的老胶卷

  旧式酱油厂、米市、木匠铺、铁锅厂……

  旧时光里应有的场景依次铺开

  累了,去嗨稻星球做一个快乐奔跑的野孩子

  去梅里翻山探柿,去吉柿清昼饮茶言欢

  想家了,就融进临浦的乡俗民风里,

  或是品一品糯香的荷花糕

  来自一块银杏雕花铜锁的沉思

  有翩翩佳人抱紧她的琴声在盘满花格的戏台

  清弹一曲清婉离乡的叙曲

  而后踏上了关帝庙前,那条

  泊在淡烟疏雨里的小船

  谁曾想,千年之后

  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进这座小城的骨子里

  以与时俱进的形式将家园装扮得熠熠生辉

  临风舞,江之浦

  这里有的是清砖宋瓦

  有的是民国的风情

  籴入粜出的米市盛况

  涵养了“小上海”繁盛的脉络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小城市的美丽样本

  这里有晨耕暮归的淳朴惬意

  有宜业宜居的和谐幸福

  这里鱼虾肥美,稻香柿甜

  这里高楼次第,繁荣新商贸自成一派;

  不知是谁,将几行白鹭

  请入了浦阳江畔青翠的草木

  当它振动双翅,飞越这条生命线

  “小上海”的新与潮,从一泓潋滟中拉起

  重生的古镇又漾起一派青春的火热

  外滩公园沉醉在浦阳江深秋的诗意

  临浦19,重披黄金时代的华美

  柔立方,绽放着亚运竞技的力量美

  临浦的“新”

  涌动在未来大地沉甸甸的生机里

  折叠在柿柿如意吉祥喜庆的热闹里

  倾泻在一盏茶器碎玉落盘的清雅里

  临浦的“潮”

  洋溢在旗袍与黄包车的老上海滩风味中

  挥洒在制作精良精彩绝伦的剧情中

  绽放在年轻人闪耀火热的光芒中

  一条浦阳江,串起一条绿色经济带

  一条快速路,活络了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着对广大青年的嘱托:

  “青年强,则国家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

  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不错,在临浦,这里同样天高地大,前景广阔

  也是青年施展拳脚的舞台

  一座座小村庄、小街巷,涌现出

  一批批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

  一页页发展、创新的篇章,凝聚起

  一腔腔热血与理想信念的合力;

  一幅未来乡村的画图,铺展着金色的希望

  万里春光,正将我们引向心中的诗与远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们深知,基层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主战场

  如今,无数临浦青年正握紧“共同富裕”的接力棒

  在广阔的泥土里扎根,在梦想的道路上奔跑

  在浦阳江的豪迈中激扬青春

  他们信心满怀,扬帆激越

  以青春之力,托举奋进中的未来临浦

  高歌迈向新的辉煌

  萧山直街的风景

  ○吴桑梓

  临浦古镇以前由山阴与萧山两县共管,所以有山阴直街和萧山直街之名。

  萧山直街一头连着西市街的航船埠,一头建有一座环洞门,出了环洞门就是凉亭埠和开阔的道地。

  环洞门,早先是真有门的,晚上到了一定时间门要关。镇上商铺多,为了防盗防贼,晚上有值更的人。镇上的房子都是木结构,所以环洞门边砌了一个很大的石水窖,用于消防,边上挂着一排消防桶,消防桶红色,是圆桶的一半,一边是平的,正好靠墙挂,这种设计很稳当。一直以来这个地方被叫作环洞门前和水窖前。

  古镇以前没有正式剧场,大庙前的戏台是各路戏班子演戏的地方,茶楼也有小戏台。解放初期,古镇驻过解放军,为了让战士们看戏,环洞门外道地上搭建了一座草舍戏院,草舍戏院很简陋,只能防风防雨,戏院里只放一些长条凳。草舍戏院看戏不用钱,那时候无声电影刚兴起,草舍戏院就有无声电影上演了。后来那里建了个正式戏院,里面有靠背椅,椅子背上还有放茶杯的小洞,有卖瓜子花生的,有端茶添水的,有递毛巾的,很热闹。

  由于戏院在环洞门外,而且天天有夜戏,所以靠近环洞门的萧山直街就有了几家夜宵店,卖的是豆浆、豆腐脑、粉丝、骨头粥等。还有挑着卖的小摊,这些摊一头是热气腾腾的锅,一头是碗筷调羹,有白糖藕粥、豆浆等。按季节也有热老菱,热玉米(临浦人叫尼束)。

  萧山直街比较长,街上店铺相连,有米店、糠店、杂货店、豆腐店、卤味店、理发店。与卖篮弄的交叉有一家石库墙门式的五金店,对面是两家炒货店,炒货店除了卖炒货以外还卖糖果。两家店都是一个老板带一个徒弟,炒锅放在店门口,每天由徒弟炒瓜子、花生,所以街上总飘着香味。熬糖的锅不大,是用紫铜做的,也在店门口熬,经常可以看到锅里的糖浆吐着泡泡,香气四溢。还有一家道士店,店主是道士先生,经常穿着道袍,道士有家小。还有一家算命盲人店。

  街上有一家鞋匠店,以前家庭妇女往往自己做鞋,镇上的家庭妇女因为要看店做生意,很少有人做鞋,但她们会做手工鞋底,用布填千层,再用线密密缝,临浦人叫切鞋底,这个活可以拿在手里随做随放,镇上妇女一边看店一边切鞋底是常有的事。有了鞋底,配上鞋面布,送到鞋匠店就成了,于是鞋店就应运而生。

  那时候杭州已经有了火柴厂,大家把火柴叫作洋火。火柴盒子需手工做,厂家把这工外包到乡下,萧山直街上就有一家洋火壳络店(临浦人把火柴盒子叫洋火壳络)。店主从杭州火柴厂拿来半成品,发送乡间农户们做,很廉价,但乡下人也愿意,所以每天来送货取货的人不断。

  火柴盒子店对面是一家中药店,店面不大,但药品齐全。常有人将蛇、壁虎、蜈蚣一类的东西卖给他们做药。药店后院有一排煎药的炉子,他们有代人煎药的业务,煎好的药放在一个个袖珍保温杯里,那时保温杯很稀罕,像个小热水瓶。保温杯有三种颜色,表示中药的头煎二煎三煎,颜色不一样病人不会吃错。药店里有专门给人送药的伙计,伙计身上有一个很多小袋的背袋,保温杯就插在小袋里,他就这样沿街送药,也成了古镇的一道风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调查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影像
   第07版:公益
   第08版:生活
   第Z01版:临浦月刊
   第Z02版:古镇新梦想 小城大未来
   第Z04版:古越繁华地 美好临浦城
繁华秀美 大爱临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