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伟雄
有人说她的文字是天籁之音,但我更愿意相信她的文字是《诗经》长河里的咏叹调,散发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每一个节拍都是诗意的吟哦。伴随着春天的微风,当我轻启苏沧桑的《纸上》这本书,它就像一束光,直达我的灵魂,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如一幅画卷在我眼前舒展开来。
《纸上》是江南散文名家苏沧桑的散文集。是一部记录传统风物之美,歌颂坚持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作品。全书由七篇散文构成,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为基本元素,作者深入生活现场,亲自体验他们造纸、唱戏、采茶、养蜂、育蚕、酿酒、摇船的劳动场景,以女性独特的视觉,细腻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传统手工艺的前世今生、工艺流程,主人公的生存状态,悲喜人生。每一篇文章生动婉约,犹如人文电影画面在眼前浮现。
《纸上》这部著作亮点很多,首先吸引我的是她的语言。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滋养。苏沧桑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你很容易就走入她所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
他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很细很急。像雪正在太阳下迅速融化。像他小时候夜里到屋外撒尿,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青蟹在灶台下吐沫。 ——《冬酿》
《纸上》的语言是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的,它能给人带来视觉、听觉、味觉的精神享受。作者文字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诗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真实场景,鲜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实践是创作的来源。《纸上》的成功之处,在于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躬行体验,绝不是作者躲在书房里闭门造车。作家的使命和担当,让她一个弱女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不顾劳累地走进乡村剧团、手工纸坊、茶农之家、西湖船娘,深入了解他们生活现场,体验他们的劳作方式,感受他们的真实人生,从而丰富了艺人自身讲述的外延。
在《纸上》一书里,我还读到了苏沧桑的悲悯之心,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思考。
“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纸上》。
“这些手,在伸向与蚕桑有关的一切时,如轻唤婴儿般无限柔情。蚕桑,对于这些手的意义,就是生计,就是衣食,就是天”。《春蚕记》
苏沧桑的这种悲悯,有对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遗失的忧虑,有对劳动人们艰辛劳动的赞美和尊敬,更有希寄于社会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关注。
“多年以后我不在了,一代代人不在了,无数记录者的文字还在,未来的人读到时,依然能从中触摸到一双双人民的手,听到更接近天空或大地的声音,看到始萦在人类文明之河上古老而丰盈的元气”。感谢作者为我们留下这宝贵的纸上记忆,让我们在传统工艺文化里,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风物之美、劳动之美、人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