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伟雄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生,如何选择,如何摆脱未知的恐惧、焦虑,成为现代人的困惑。《与心灵对话》,即是梁晓声给自己的回答,也是给现代人安放疲惫灵魂、追寻真我,活得通透的人生指南。
《与心灵对话》是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创作的一部反映时代症结的散文作品。分为“心扉何处问”“我思故我在”“由万物而其他”“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四辑。书中既展现了似水般无常的人性,也赞誉了人间无处不在的温情。作者以笔为刀,解剖心灵、情感与人性,直面自我,在一次次不断地质问与反思中,绽放出自我之花,展现心灵光辉。
在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关于人性、心灵、情感、欲望等与我们生活切实相关的话题与热点,对人性、善恶、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以长者的睿智,给读者提供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笔调冷峻不失幽默,说话风格率真不失理性。
十七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灵魂与肉体的不可思议的结合体,人生所有复杂的总根源都在人性的两重性。”良好人性的养成需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作者在文章里提出了关注心灵的重要性。他说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就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当嫉妒这颗种子,一旦在心灵深深扎根,人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作者教给我们保持心灵洁净的方法,就是要时常拿起羞耻感这根"教鞭",自己教育自己。每一次对自己心灵的指责,就会使我们羞耻感变得更加细敏而不至于麻木,就会使它更具有权威性而不至于丧失。内心里多一份真善美,就会活得愉悦,内心里多一份假恶丑,就会活的痛苦。
对于人性这个复杂问题,作者不是一味地以批判态度来指责人性的丑恶。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理解人性。在赞美人性光辉的同时,也承认人性的低俗。他呼吁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包容不同人的人性,并且能用良好的文化,去吸引和影响人的人性。
“我们至死还是没有成为一个所谓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是检点我们的生命,我们确曾有过那样的时候,起码确曾有过那样的愿望”。是的,我们也许永远普通,但我们可以努力地使自己的人性向善,少一点自私,冷漠,多一点美好。
如何面对困境,在书里作者用书信的方式,回答了一位叫小蕙的读者提问。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到了对逆境的理解。无论是在他下放期间被贬到木材加工厂抬木头,还是读大学期间遭同学合谋陷害,在他眼里这些都是人生路上的小小不顺遂而已,谈不上逆境。坦然地接受现实,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对抗逆境的最好方法。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做人的准则。“做竹须空,做人须直”的训导,一直影响着作者成为一个正直、正派、真诚、正义的人。“我是不会变的,真变了的是别人。一种类似文痞、流氓的行径,我看到在文坛在社会挺有市场。我蔑视和厌恶这一现象。”表现出了作者鲜明的个性,和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一个作家只有文品人品合一,敢讲真话,有社会责任,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这样评论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读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非常深的感触就是从始至终充满着爱、包容和善良。他对任何人、任何事,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训斥。而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兼具理性和包容,帮助人们拂去心灵上的灰尘。
在这个融融的春日里,读梁晓声的作品宛如一缕清风拂过心头,让人清醒,让人温暖,也让人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