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杨梅 民间有传杨贵妃曾品

  ■文/ 傅浩军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首。一骑急驰,飞尘扬起,人们还以为是传送什么紧急军情,其实是南方为杨贵妃送来了新鲜荔枝。

  杨贵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对她宠幸有加,仅为贵妃织锦、刺绣以及雕刻等宫女、工匠即达千余人。她每随从玄宗游幸,高力土都亲自为她牵马赶车,大队人马,前呼后拥。各地官员又争相进献奇服秘玩,应用尽有,其中,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由此得到提拔。其时,杨贵妃还特别喜欢吃新鲜荔枝。于是,朝廷为她设置了飞骑传递,飞骑自南方带上荔枝,日夜兼程,奔驰数千里,送达京师,而荔枝鲜味没变。

  通常,人们只知道杨贵妃爱吃南方荔枝,其实,她也喜欢吃萧山的杨梅。萧山一带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王尚书快马给杨贵妃送杨梅。

  这一年,有一位萧山人王尚书,回到家乡。其时,正值夏至前后,是杨梅成熟的季节,当地朋友送了他一篮杨梅。王尚书一吃,发觉味道极鲜美。他自小跟随家人外出,后来一直在外做官,也难得回一趟萧山,所以对家乡的风物并不了解。这次碰巧,来的时候正好杨梅上市,如此鲜美水果,似乎比荔枝还好吃,他很是惊异。

  于是,王尚书对杨梅产生了兴趣,开始查找资料,向乡人了解杨梅。

  萧山南片以及古湘湖一带,青山蜿蜒,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肥沃,很适宜栽培杨梅,一到夏至,绿荫翳翳,果实累累。王尚书的味觉没有错,杨梅确实可比荔枝。当地县志就记载,“当其盛时,戚友馈遗,道路相望,堪与闽粤荔枝相并。”杨梅与闽粤荔枝足以相提并论。

  王尚书品尝着杨梅,忽然想,杨贵妃爱吃荔枝,而这杨梅不在荔枝之下,回京时何不带点去,献给当今皇上和贵妃。王尚书此举并非是祈求升官,但是家乡有如此美味,应该要让皇上品尝,让全国知道。

  可是,王尚书犯难的是,杨梅采摘之后,保鲜时间极短,很容易坏,一般只能保存一天,第二天就变味了。南方荔枝有外壳保护,尚且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杨梅保鲜比荔枝更难,此去京师千里,路程上比南方运荔枝要近点,但也要两三天,怎么让杨梅保鲜呢?

  一连几天,王尚书都带着随从到山上,一边查看,一边思索。“夏至杨梅满山红”,山上绿树浓荫,深红浅紫的杨梅压弯了枝头。王尚书又攀下树枝仔细观察,只见长在树冠顶蕻上的杨梅,红里透紫,还颗粒特别大。乡人告诉他,这种杨梅叫顶蕻杨梅,因为日照雨露多,比枝叶丛中的杨梅成熟要早,味道也更鲜美。

  王尚书一行跟着乡人四处转悠,山上,除了成片的杨梅树,还有大片的竹林。看着竹林,他想出办法了。

  王尚书想到的是竹筒保险法,用新鲜密封的竹筒延长杨梅保鲜期。

  在启程这天的一早,王尚书命人砍伐粗壮竹子,制作了一批竹筒,即时摘来新鲜杨梅,把带着枝叶的杨梅放进竹筒,小心交叉叠放,避免在颠簸途中磕坏碰伤,又用笋壳和泥密封,然后把竹筒扎成捆,外裹棉麻打包,装上早已在路边等候的快马。

  王尚书一行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到京城。

  长安,御花园,一个亭子里,唐玄宗正与杨贵妃品茶下棋,悠然自得,旁边站着宫女,轻摇扇子。

  这时,高力士躬身匆匆前来,说王尚书从萧山送来了鲜果。

  唐玄宗听到高力士的禀报,手中的棋子略顿了一下。

  唐玄宗对萧山有点印象,不久前,朝廷对各地政区地名进行了整理,其中也涉及萧山,其时萧山名为永兴,因与江夏郡永兴县重名,需要改名,当地有山名为萧然山,据说源自越王勾践兵败,登此山四顾萧然,即以山名为县名,永兴就改名为萧山了。

  还有,太子李亨的老师贺知章就是萧山人。贺知章学富才雄,有名士风度,唐玄宗对他很赏识。贺知章回乡时,玄宗亲自写了送行诗,还命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行。

  杨贵妃也知道这个贺知章,李白就是他推荐上来的,坊间还流传着他们金龟换酒的故事。李白醉酒作诗,贵妃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诗中贵妃被描绘得倾国倾城,令贵妃欣喜不已。

  唐玄宗抬头看杨贵妃,杨贵妃也正温柔地看玄宗,两人相视一笑,他们对萧山都有好感,而今有人千里迢迢送来鲜果,那就不妨尝尝,玄宗即命高力士呈上来。

  杨梅,置于水晶盘中,鲜艳悦目,还有几瓣绿叶点缀,这色彩,美感,已令杨贵妃喜欢。杨贵妃特别喜欢红色,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喜欢的石榴花也是红色的,喜欢吃的荔枝就是红色的。

  两人即刻品尝,一尝,可尝到美味了。

  荔枝好吃,后世北宋苏东坡在岭南做官,尝了当地的荔枝后,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是,他在杭州任官时尝了杨梅,也有评论,“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福建、广东的荔枝、凉州的葡萄,都不如吴越杨梅。可见杨梅之鲜美。

  杨梅果肉红艳,饱满多汁,杨贵妃吃杨梅,“小嚼沁桃腮”, 顾盼生姿,甚是优雅,一不小心,她的手指被梅汁沾染,也格外好看。

  杨贵妃吃得喜笑颜开,连称这杨梅鲜甜可口,要赛过荔枝。玄宗龙颜大悦,命传王尚书。

  王尚书趋步上前,叩见玄宗和贵妃,他不知道杨梅是否让皇上满意,心中忐忑。

  唐玄宗和颜悦色,问道:此果是何来历?

  王尚书小心翼翼答道:此果杨梅产于永兴,即皇上新命名之萧山县。杨梅是浙江特产,而萧山栽培历史久,最负盛名,杨梅大而且红,其味非等闲之比,其他地方的杨梅无论培植至如何程度,终不能及其万一。当地水果摊多以萧山杨梅为标帜,甚至他县杨梅也常借萧山之名以售。

  唐玄宗微微点头,称赞道:萧山杨梅确实与众不同,味道不错,颗粒饱满还挺大。

  王尚书听到玄宗夸赞,心中稍安,从容答道:微臣采摘的杨梅,个个都是长在树冠顶蕻上的,这种杨梅叫作顶蕻杨梅,萧绍一带还流传一句民谣,“顶蕻杨梅东家吃,落地杨梅请长工”,当地还把出类拔萃的人叫作“顶蕻杨梅”。

  杨贵妃在一边听得有趣,扑哧一笑,插话道:这个比喻真是有趣,如此说来,那皇上就是你们的东家,你和贺监就是顶蕻杨梅喽!萧山杨梅确实好吃,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萧山人把表现出众、拔尖的人叫作顶蕻杨梅,比喻很是形象恰当,而杨贵妃在不假思索之间,把皇上比作东家,把贺知章和王尚书比为顶蕻杨梅,比喻亦极为贴切,更是有趣。贵妃不仅天姿国色,思维也是极为敏捷。爱江山更爱美人,玄宗看着贵妃,愈是喜欢,眼中满是爱意。

  王尚书认真答道:贵妃娘娘所言极是,因为杨梅采摘时期只有月余,采下的杨梅保鲜时间极短,所以流传不广,但早已出现在人们的诗文中了。萧山江寺传说是与南朝江淹有关的古迹,江淹可算最早写杨梅的人,他的《杨梅颂》即写到,“宝跨荔枝,芳轶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照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本朝翰林学士李白就有诗文,“江北荷花开,江南杨梅熟。”越州长史宋之问的《登越王台》一诗,也写到了杨梅,“冬花采芦橘,夏果摘杨梅”。还有,郑虔被皇上称为诗、书、画三绝,他就曾说“越州萧山出白熟杨梅”。

  唐玄宗叹息一声,说道:原来如此,如此美味其他地方难以吃到,真可惜了,幸有王尚书忠心,朕与爱妃尚有口福。

  王尚书回话道:皇上说的是,为此,萧山人想出了杨梅的很多种吃法,也可盐藏、蜜渍、糖收、晒干,味皆美而可久。萧山人更喜欢拿杨梅以烧酒浸泡,叫“杨梅烧酒”,此酒色同胭脂,其色香味不逊于葡萄美酒,又经久不坏,算是萧绍地区的特色美食了,为当地大小人家常备之物,家中来客时,即以一杯杨梅烧酒待之,就临湖畔之樟树荫下,浅斟低酌,不亦快哉。

  王尚书把乡村生活描述得如此快意,直让唐玄宗也不禁神往,哈哈笑道:萧山人真是聪明,那请爱卿下次不妨带些杨梅烧酒吧!朕可与爱妃共饮。

  王尚书自然连声答应。

  杨贵妃听了,却撒娇道:那我还是喜欢吃新鲜杨梅。

  唐玄宗哈哈一下,朗声说道:杨梅姓杨,与爱妃有缘,好,给爱妃再开一条杨梅飞骑传递。

  由此,王尚书献果有功,赢得贵妃欢心,玄宗予以赏赐自不在话下,而萧山杨梅亦得以名声大增。

  如此,或将上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杨梅来”。

  可惜,没有下次。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哪里还顾得上荔枝还是杨梅,他带着杨贵妃开启了逃亡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萧暖暖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悦读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教育
萧山杨梅 民间有传杨贵妃曾品
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之光
《可爱的中国》 永远的爱国主义教材
“一路阳光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