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杨梅 随小学语文教材声名远播

欲知更多萧山故事,请关注作者公众号
我们围坐在图书馆一角的小桌子边。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临走时,我们向金老师道谢,不仅谢他请我们吃杨梅,还谢他允许我们在整理图书的休息时间随意翻阅许多书。金老师却说:“我要谢谢你们,帮我整理书,我可以早几天回家了。” ——袁鹰《萧山杨梅》节选 语文课本中袁鹰《萧山杨梅》插图

  ■文/  傅浩军

  杨梅是浙江的著名特产之一,萧山、慈溪、余姚和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其中以萧山杨梅最负盛名。

  ——《浙江特产风味指南》

  杨梅是浙江特产之一,萧山、慈溪、余姚、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夏至杨梅满山红,南山数过是湘湖,萧山杨梅栽培历史悠久,以杜家杨梅、湘湖杨梅最负盛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杨贵妃也喜欢吃萧山杨梅,当地流传着王尚书快马送杨梅的故事。

  萧山还形成了“杨梅文化”。

  语文课文:“萧山杨梅最好吃”

  萧山杨梅在全国的确有名,还出现在了语文课文中。

  小学语文教材,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订,各地使用的有多套教材。语文版也是其中之一。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语文出版社出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题为《萧山杨梅》,作者袁鹰。袁鹰,江苏淮安人,小时候曾在杭州读书,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他的不少作品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很多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如《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学课本,等等,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萧山杨梅》也是他入选课本的作品其中之一。

  《萧山杨梅》全文近千字,讲的是袁鹰回忆他小学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袁鹰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激。

  课文开头即写道,“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它也许算不上特别名贵,却给我的心带来一丝温暖,因为它使我想起小学时代的一位老师。”杭州水果众多,袁鹰常想到的是萧山杨梅,因为萧山杨梅让他想起一位老师。

  读四年级的时候,袁鹰很喜欢教语文的金老师。

  其实金老师怎么教语文,袁鹰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印象很深,就是金老师很注重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这四个字,袁鹰就是从金老师那里第一次听到的。金老师还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作业来布置。有时指定一两本书,要求人人阅读;有时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介绍不同的书籍,分别指导。金老师最早要袁鹰阅读的书,是意大利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读者》。由此,袁鹰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其时,金老师还管理学校图书馆。那年放暑假后,金老师让袁鹰和另一位同学帮助整理图书。四五天后,书就整理完了。金老师很高兴,两个同学也很高兴。那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刻,金老师就叫那位同学去打盆凉水来,让大家擦擦汗;又掏出了五角钱,叫袁鹰到外面买杨梅。袁鹰问买多少,金老师很大方,说尽管买。于是,袁鹰就买了一大包杨梅回来。

  这时课文写道:

  我们围坐在图书馆一角的小桌子边。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临走时,我们向金老师道谢,不仅谢他请我们吃杨梅,还谢他允许我们在整理图书的休息时间随意翻阅许多书。金老师却说:“我要谢谢你们,帮我整理书,我可以早几天回家了。”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位金老师是萧山人,他和蔼可亲很有爱心,爱家乡,爱学生。

  暑假过后,换了语文老师。袁鹰念完五年级,考上了初中,后来,再也没见过金老师,这一次吃萧山杨梅成了美好的回忆。然而,其间养成的课外阅读的习惯,在中学、大学以及工作后依然保持。课文最后写到,金老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进入书籍的宝库,探索世界,探索人生,令袁鹰时时感念。

  《萧山杨梅》一文中,老师请学生吃杨梅,大家吃得很开心。萧山杨梅,袁鹰在杭州时年年都吃,唯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一直甜到心里,字里行间流露出师生之情。本文的教学目的即是让学生感受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萧山杨梅随着这本教科书名声在外,传播到全国各地,然而,萧山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萧山人看不到这篇课文。

  萧山杨梅:“最负盛名”

  杨梅一直为古代文人墨客吟咏。

  如萧山江寺传说是与南朝江淹有关的古迹,江淹可算最早写杨梅的人,他的《杨梅颂》即写道,“宝跨荔枝,芳轶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照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说杨梅的色、香、味、形极其优美;唐朝越州长史宋之问《登越王台》一诗,也写到了杨梅,“江上越王台,登高望几回”“冬花采芦橘,夏果摘杨梅”;清朝萧山人张文瑞则有诗吟诵,“叶似离支树石楠,山枝争似水团甘。萧山风物都堪爱,一味杨梅压岭南”等等。

  “杨梅,会稽产者天下冠。”明代《群芳谱》如此盛赞吴越杨梅。

  吴越杨梅天下第一,还与南方荔枝相提并论。北宋苏东坡在岭南做官,尝了当地的荔枝后,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是,他在杭州任官时吃了杨梅,也有评论,“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福建、广东的荔枝、凉州的葡萄,都不如吴越杨梅。清代萧山人毛奇龄也有如此感慨,“吾遍游南北,似无如吾土之美者”,他在游历福建时,买了很多荔枝吃,觉得大不如人所言,根本不能与萧山杨梅比,“予谓宁食杨梅,勿食荔枝。杨梅出予邑,最佳。”他认为唯有家乡杨梅最好,宁吃杨梅,不吃荔枝。

  “当其盛时,戚友馈遗,道路相望,堪与闽粤荔枝相并。”清朝乾隆《萧山县志》即把杨梅与荔枝相提并论。

  还有,萧山杨梅亦与洞庭山杨梅并驾齐驱。萧山杨梅品种很多,主要有白杨梅、迟色、早色、庚青等,其中白杨梅颗粒大,其味尤佳。

  清朝沈皞日是“浙西六家”之一,他写有一首题为《东风第一枝·咏萧山白杨梅》的词,很值得一读,“荔熟衣青,桑深葚紫,枝头颗颗将坠。露盘未碾珠圆,凉柯乍疑星缀。湘湖珍果,谁攀摘、寄来情意。向冰厨、轻糁吴盐,初试玉环纤指。浑不渍、羽衣缟袂。浑不染、縠纹素蕊。牙龈那似梅酸,石窗渐消暑气。玻璃小盏,正一色,琼浆同醉。看吟屐、重问西泠,犹记隔江风味。”白杨梅已经成熟,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谁人采摘,寄来情意,重访西泠,好酒同醉,纤纤玉指取食,犹记隔江风味。

  其实,在唐朝白杨梅已经出现在诗文中了。郑虔被玄宗称为诗、书、画三绝,他曾写到,“越州萧山出白熟杨梅”,民国《浙江通志稿》则记载,“萧山产之大白团,亦可与洞庭山产之白杨梅并驾齐驱。”白熟杨梅即俗称白水团。

  自古以来,萧山杨梅名扬各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特产风味指南》一书,其中即记载:“杨梅是浙江的著名特产之一,萧山、慈溪、余姚和兰溪等地都是杨梅产地,其中以萧山杨梅最负盛名。”

  萧山杨梅最负盛名。杨梅除了鲜食,还有多种吃法,“或渍以糖,或傅以盐,或贮以酒,或以火炙之,味皆美而可久”。萧山人更喜欢拿杨梅用烧酒浸泡,叫“杨梅烧酒”,色同胭脂,其色香味不逊于葡萄美酒,可经久不坏,算是萧山地区的特色美食了,也成为当地大小人家必备之物,有客来时,即以杨梅烧酒待客,就临湖畔的樟树荫下,浅斟低酌,开话桑麻,不亦快哉。

  萧山所前是“中国杨梅之乡”,在唐朝就种有杨梅。南宋《嘉泰会稽志》即记载“天乐杜家产此有名,世称杜家杨梅”。夏至前后,沿山十八村一带绿荫翳翳,果实累累。

  萧山还把表现出众、拔尖的人叫作“顶蕻杨梅”。长在树冠顶蕻上的杨梅,因为日照雨露充分,成熟比长在下面枝叶丛中的杨梅要早,颗粒大,红里透紫,味道也更鲜美,这种杨梅就叫顶蕻杨梅。萧绍一带还流传一句民谣,“顶蕻杨梅东家吃,落地杨梅请长工”,当地比喻一个人的出类拔萃即说成是“顶蕻杨梅”。所前镇还启动“顶蕻杨梅”计划,要求年轻人像“顶蕻杨梅”一样,走在前列,茁壮成长。

  湘湖杨梅:“味冠浙西东”

  历史上,萧山除杜家杨梅有名,湘湖杨梅也名声独著。湘湖也是杨梅的重要产地,其四周青山蜿蜒,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肥沃,各坞依山傍水,朝雾暮霭,很适宜栽培杨梅,一到夏至,徐家坞一带杨梅满山红。

  湘湖杨梅一直出现在历代地方志书中,如明朝《萧山县志》、清朝《浙江通志》、民国《萧山湘湖志》等即多有记载,“萧山湘湖杨梅之名独著。”“杨梅出湘湖诸坞者为胜。”“杨梅,湖中各山均有之,以徐家坞为最佳。”“湘湖杨梅肥大鲜美,小贩称为湘湖大红杨梅者也。”湘湖杨梅“择其佳者,首算湘湖山上所产,其次该推杜佳塘”,“大而且红,其味非等闲之比”,其他地方的杨梅“无论培植至如何程度,终不能及其万一”,“萧山湘湖杨梅之名独著闻遐迩,水果店中以此为标帜,小贩口中亦以是为号召,他县杨梅每借湘湖之名以求售者。”“当夏间市上所售的杨梅,除吴中洞庭山所产者外,大都是萧山湘湖的东西。”……如此种种记载,可见湘湖杨梅鲜美。

  “夏至杨梅满山红”,夏至时节,湘湖沿岸的山坞绿树浓荫,枝头缀满深红浅紫的杨梅,历代文人雅士咏赞杨梅不胜枚举。

  清朝萧山人杨梅诗极多,如,王端履有诗写道:“棕笠芒鞋小暑初,梅过如翦碎菰蒲。少年邀吃杨梅去,行过头湖到二湖。”汪继培有诗写道:“红似樱桃酸似梅,筠篮分送摘犹才。天生唤作杨家果,只合杨岐山上栽。”黄元寿有诗写道:“千林红绽火含珠。熟到杨梅夏至初。风味品评何处好?南山数过是湘湖。”沈堡的诗里,还写到了一种叫“金婆”的杨梅:“杨梅初熟烂湖干,接种甘香草种酸。采得金婆最佳果,火齐颗颗泻晶盘。”先贤们的这些诗文,写出了萧山杨梅的品种、口味等等,比喻形象,语言通俗。而黄元寿的《湘湖杨梅》一诗还称赞道:“熟到君家果,千林暖日烘。有蕡桑葚紫,无壳荔枝红。玛瑙堆盘艳,珠玑溅齿融。莼羹兼二美,味冠浙西东。”杨梅还被比作为无壳荔枝。

  民国时期湘湖师范有一本《锄声》刊物,里面有一篇《湘湖杨梅》的文章,详细描述了杨梅,杨梅为湘湖两大名产之一……杨梅在浙江的产地,只有镇海、慈溪、上虞、萧山四区。湘湖乃是萧山区的中心点,沿湖农民凡有山地者,皆栽培杨梅,多依杨梅生产为正常收入之一,影响于农村经济者极大……湘湖杨梅出产最多的是徐家坞、罗家坞、湖北青山张各村等等。

  其时,杨梅采摘还有规矩。杨梅树长于半山及山林间,树个很高,一至仲夏,结实累累。杨梅还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结果多,小年则少,甚至绝无仅有,(如今年杜家杨梅采摘时期即到,但受天气影响,与去年相比,产量将减少三分之一)。杨梅成熟时最怕风雨,如经狂风暴雨,则尽落于地。湘湖其时已为风景区,杨梅采摘期一到,就有很多人专程赶到湘湖,游杨梅山,大嚼杨梅。而山间规则,凡客游山,如果想要吃杨梅,不论山主认识不认识,都可以任意采摘来吃,主人不准置一词,但是只能吃到肚子里,不得藏包携带。此种山里规矩,萧绍一带都是这样。

  其实,此种规矩,当时如此,而今还在延续,每当水果季节,各地果园即纷纷推出活动,游客买门票进入后,现场可以无限畅吃,但是不可打包!如要带回去吃,需另行购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梦笔桥
   第04版:文化
萧山杨梅 随小学语文教材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