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靳林杰 王肖君 首席记者 童志辉 通讯员 李玉琼 许亮
回望萧山生态文明建设,可谓丰硕: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区、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连续6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3年获得“大禹鼎”银鼎。
创新绿色多元化发展的鲜活案例,不断丰满“绿色发展”的内涵,萧山一直在探寻。
“绿色沙漠”变身“共富带”
驱车在萧山南片,就会发现公路两侧是群山连绵。据统计,萧山森林面积达40.85万亩,森林资源覆盖率从2002年的21.3%上升至如今的27.54%,森林蓄积量达144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双增长”。
但在“护绿”的大背景下,也会出现一个小BUG——“绿色沙漠”。比如,大面积竹林因其生长快、入侵性强等特点,会导致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地表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存在生态隐患,在生态学界就称为“绿色沙漠”。
在破解“绿色沙漠”上,一则名为《萧山区推动“绿色沙漠”华丽变身,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厚植乡村共富的生态优势》的案例,上榜了第三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
这个案例主要是破解单一竹林的生态问题,萧山以科技和共富为立足点,凝聚社会力量,在义桥镇云峰山竹林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生态共富路径。
项目就是昨日开馆的以云峰山为主体的寺坞岭萧山生态文明馆。据悉,通过2年生态修复提升竹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茶园探索,目前已形成云峰山“一座展馆、一条步道、两片样地、多个生态科普点”整体布局。已恢复林地200亩,开展生态农业18.5亩,保护物种544种,使得村集体、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同时,经科普人员观察,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生态区域内,已经出现外界少见的白花龙、硕步甲、土壤动物双尾虫、小麂、丽星鹩鹛、大树蛙、紫斑风铃草、金樱子、蓬蘽、白檀、猪獾等动植物。
用一座山打造一个无界博物馆,把“绿色沙漠”变成“共富带”,这不仅是萧山博物馆类别上的创新,也是生态保护上的首创案例。
共唱“和谐发展曲”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萧山一直在探索的,这就需要政府与民间共同携手努力,唱响“你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和谐发展曲”。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上,我区公布了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实践案例,湘湖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瓜沥梅林“低碳智能”未来乡村建设、临浦横一村美丽蝶变等10个项目入选。
由政府主导的湘湖建设,走过20年的保护和开发历程,生态成果斐然: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目89种,鱼类4目26种,底栖动物2门4纲25种,浮游植物50余种,浮游动物40余种,鸟类有记录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种。
2021年,湘湖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试点,成为萧山历史上首个进入中央项目储备库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并被列入国开行—浙江省共同富裕战略级项目名单,充分发挥了开发性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萧山更是高调唱响“西湘记”,制定了“近中远”不同时序的湘湖系统提升工程目标,全力以赴推动湘湖蝶变跃升,打造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样板区。
随着生态保护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萧山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保护机制,特别是民间自发保护与政府扶持的“合唱曲”也在唱响。瓜沥雁荡湿地就是这样一个独特存在。今年年初,该湿地被认定为首批省级“观鸟胜地”,引得观鸟圈发烧友纷至沓来,但不为人知的是,这片湿地却是大义村村民汪爱来和女儿两代人自发保护形成的。面积约80公顷的雁荡湿地,已成为中国东部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白鹭、牛背鹭和苍鹭等鹭鸟类种群数量多达4万余只。
“这片湿地是个人自发保护形成的,肯定要给予褒奖。”区农业农村局林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林长制、河长制和五水共治等工作的不断推进,萧山生态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区农业农村局已把雁荡湿地列为萧山野生鹭类保护点和萧山湿地科普宣教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合作社建设成为鹭鸟保护的公益服务队伍,给予一定的补贴。区农业农村局也希望通过这个典型个案,鼓励更多的水产养殖者探索出多样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案例。
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
在萧山,无论乡村还是科技园区,一场场绿色“蝶变”在悄然发生。
瓜沥镇梅林村入选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实至名归。从高空俯瞰瓜沥镇梅林村,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屋顶上,蓝色的多晶硅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依托“双碳大脑”,村里不少企业、居民以及美好生活中心,纷纷装上了分布式屋顶光伏。
梅林村还通过建立“低碳智能乡村建设125模式”,以“低碳乡村”为目标,聚焦未来能源和未来生活两大方向,打造未来工厂、未来民居、未来出行、未来驿站、未来建筑五大应用场景,为探索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绘就“生态共富”新蓝图。
在钱塘江南岸3.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化科技城也在书写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场景。
传化科技城规划产业空间200万平方米,绿化景观及水域超1500亩,拥有国家级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基底和丰富水系,为传化科技城积累了生态化的基础,从而形成农田与城市空间交织,农耕生活与城市生活相呼应的美好场景。
在生态底色上,传化科技城还探索出一幅“低碳城市图景”。以绿色建筑理念建设的钱湾智谷、钱湾生物港等项目,正构筑起这座绿色低碳城市的“产业大肌体”。如钱湾生物港,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充分利用附近热电厂副产品——工业蒸汽,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加热、加湿及制备注射用水。该举措能极大降低园区能耗,并为医药GMP空间提供更加稳定的温湿调控。
绿色发展理念在萧山蓬勃而生,未来必定诞生更多的鲜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