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蒋超
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萧山区现代社区建设十项惠民举措中,打造“商量办”议事空间,旨在充分利用居民议事亭、居民会客厅、文化走廊、乡贤堂等载体,全面推行网格“两长三议事”机制,由网格长、楼道长牵头开展定期协商、事前征集、事后通报,浓厚居民议事氛围,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议事“小场景”
撬动基层“大治理”
“小区大门进行改造之后,岗亭不占道了,车辆进出顺畅多了……”前不久,奔竞社区某小区因车辆进出不畅,将小区居民代表、业委会等聚集起来,经过4次小区议事会议后,共同选定改造方案,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
将问题消化在“茶水咖啡”中、解决在“有商有量”里,盈丰街道柔性治理的有效实践,得益于“城市下午茶”项目的试点落地——架起议事协商平台,确立破题解难机制,用“一杯茶”的时间,让“大家事大家议”的良好氛围,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润滑剂”。
盈丰街道下辖17个社区,实有人口约22万人,注册企业近2万家。为了解决人口基数大、居民要求高、企业多集聚的基层治理难题,街道以党建为统领,全体系搭建议事“商量办”,让议事有场地、有人员、有渠道。
为拓宽阵地,该街道利用居民会客厅、文化走廊、楼宇服务站等载体,标准化建设议事空间8处。同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组建“朋伴互助式”的议事队伍。
其中,小区议事“商量办”成员以1名微网格长、4名志愿管家(党员“红管家”、平安“蓝管家”、青年“青管家”、物业“绿管家”)、每户家庭1名代表为基础,凝聚在职党员等多方主体力量;楼宇议事“商量办”则由“楼小二”带队,形成由两新党务、大综合执法队员、物业等多方联动的议事团队。
截至目前,盈丰街道通过议事“商量办”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二次供水改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等治理难题196个,采纳居民意见建议148条。通过建立议事结果反馈跟踪机制,“商量办”成员全程参与并监督,让议事有“记忆”,治理可“评判”,有效提高群众对议事“商量办”机制执行的支持度。
从“有事要商量”
到“有事会商量”
小小的议事平台,让群众的心声有人听,呼声有人应,难声有人解,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以北干街道为例,通过创新“民情圆桌会”议事机制,有效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的难点问题,党群和谐“一家亲”、互帮互助“邻里情”成为创新探索的生动注脚。
在湖滨花园社区,为了不再让居民对着无序投放的快递“望件兴叹”,“楼道小圆桌”发挥“智库”的专业特长,在邻里间走访查看;“社区圆桌会”协商破题,由社区党总支召集相关单位,在快递较多的架空层建设标准化“小驿站”,对包裹进行分幢标识并现场称重。专人专管不仅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居民取快递减少了麻烦,收获不少点赞。
在广德社区,机制构建在一线、力量多元化在一线、网格下沉在一线,是其鲜明“标签”。
社区建立健全“广议圆桌会”议事协商机制,每月召开三方联席会议,由业委会牵头、居民参与、社区督导、物业落实,形成“议题收集、圆桌议事、分解落实、结果公开、督导反馈”工作闭环,累计召开会议87次,解决居民各类“关键小事”。
在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在职党员、居民骨干等党群力量下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协商。同时,落实“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闭环管理,成立社区治理专题专班,以治理提效赋能环境提质——在电梯加装工作中,联审通过69台,投入使用66台;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切实解决小区停车难、相邻小区通道纠纷等难题10个。
城厢街道自开展“居民议事会”“游园会”“邻里集市”以及居民服务日等系列活动以来,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将为民办事解难题、暖心惠民服务等送到活动现场,改变了以往居民“无事不会找社区、有事不清楚怎么办”的局面,社区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小区事“商量办”,居民画“同心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力量加入“共治”,将高效解决日常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民生问题,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成果,大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