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记者 汤圣洁
澍,形声字,读shù,指及时雨,亦指滋润万物的时雨。
31年前,毛澍涛入伍从军,20年前,他来到萧山成为一名民警。
无论是跑遍天南海北参与祖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及时雨”,还是扎根基层兼顾网格检查和路面纠违工作的“润物细无声”,毛警官仅以一句“都是为老百姓做事”概括。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是多年以来他时刻“扛在肩头”,放在心头的责任。
从武警部队到公安基层
距离毛澍涛参军已过去三十余年,但回忆起从前在部队里的往事,他的语气中仍带着些新兵似的少年豪气。
“我所在的部队就是如今的武警交通部队,青藏线和川藏线就是我们的前辈修的。”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高山大海也无法阻止中国人修路架桥的脚步,毛澍涛所在的队伍,便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批。
在从军的十余年里,毛澍涛在全国各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直到2004年,他选择转业,来到萧山当了一名基层交通警察。“刚开始落差确实有点大,慢慢地也把心态调整好了。”
作为交警大队湘湖执勤中队的一名交警,毛澍涛的日常便是路面纠违、网格检查和交通安全宣教。
纠违过程中,难免碰上群众不理解的时候。“部分群众会产生抗拒心理,这时候只能耐心劝说。”即使遭遇冷嘲热讽,他也会坚持向对方解释清楚。“罚款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最重要的是借此杜绝第二次违法。”
毛澍涛说,就算被误解,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减少哪怕一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再辛苦也值得。
曾经是道路的建设者,如今是道路秩序与安全的维护者。
近几年,他们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毛澍涛说,作为基层民警,看到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所提升,看到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足矣。
为亚运 守好道路
今年6月,毛澍涛又接到了新任务,被安排到亚运村开展护航亚运团队工作。刚到岗位,便接到工作指令,毛澍涛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首个护航任务中。
即使从警多年,经验丰富,但毛澍涛仍感压力很大。“毕竟是亚运会相关工作,心里那根弦时刻绷紧着。”
从早上六点到傍晚六点,毛澍涛都坚守在岗位上,就连吃饭也是就地解决。“我们这一行,吃饭时间地点不规律是家常便饭。”他总是逐个将饭食送到每一位执勤人员手上,最后才轮到自己快速扒上几口。
六七月的盛夏,毛澍涛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警帽下的脸被晒得通红,汗水沿着鬓角往下流,半个月下来,肤色都变深了好几度。大部分时间,他的“伙伴”是指示牌,是信号灯,是高温下黝黑发亮的柏油路。
偶尔也会有几辆车在他执勤的路口停下,这时,毛澍涛总会耐心地向司机解释通行规定,给他们指明绕行路线后,继续回到岗位上。
交警湘湖执勤中队,因为湘湖景区的存在让交通管理工作多了几分特殊。周末与节假日,总比平时更要忙碌很多。大家休闲游玩的时间,正是毛澍涛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执勤护航的时间。
自从加入亚运村护航工作,毛澍涛的休息时间就更少了。最忙的那阵,连续半个多月未曾休息。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准时到岗,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家中。
“都是工作,没什么辛不辛苦的,完成任务,是军人也是警察的使命。”说到工作,毛澍涛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但话锋一转说起家庭时,又迅速柔和下来。
毛澍涛和妻子同为湖南人,20多年前,两人在萧山成立了自己的小家。这些年,他自觉对家里多少有点亏欠。“平时工作忙,基本很少在家吃饭。”但也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常年奔波在路上的毛澍涛,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执行各项任务。
“难得亚运会这样的盛事在‘家门口’举行,当然很想亲眼看看那些激动人心的比赛,但是职责所在,我更应该守好自己的岗位,为护航亚运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