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波 黄婷
这是最好的季节,因为丰收,因为希望。这个周末,临浦镇横一村黄澄澄的方顶柿吸引了大批城里游客前来赏玩,也带火了周边农产品、餐厅生意。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相互携手、相互推荐,齐心协力把村里的大生意做好。一个村,就像一个家,“有钱好办事,家宽出贤人”这朴素的老话,对乡村来说一样适用,经济基础雄厚了,和美才能变成现实。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农村向景区、农民向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三大转变”正在加速演进。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实践中,萧山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培育具有萧山辨识度的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因为本味所以独特
萧山的乡村产业,辨识度在于本土。
在杭州大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刀种”萝卜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等待新一轮的“一刀种”萝卜种植。而在党山酱萃公司内,收成后的萝卜经过酱存、晾晒加工制作后,再进行漂洗、拌料、消毒、包装等多道机械化精加工工艺,终于带着它独特的风味出厂。
果香也怕巷子深。为破解销售难题,依托线上平台,我区开辟了“农业+电商”销售模式,以订单和协议的方式联接4万多农户,让这些小小萝卜干“触网生金”、走出萧山,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1000余家大型超市(卖场),销售产值达3.2亿元。
探索再深一步,萧山的“土特产”味道,比如青梅、甲鱼、萝卜干、白对虾,集结成系列,整合成一个响亮的名字——“萧山本味”,以整合的形象通过互联网整体出击,打开市场。目前“萧山本味”已整合区内40余家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八大类280余款农产品资源,完成品牌授权21个,创建省级南美白对虾产业化联合体,当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养殖面积8000亩,开发六个虾类新产品,市场非常抢手热销。
分散种植、小众市场、季节性强的特产,通过整合,才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量产化。“萧山本味”为加速推动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具有萧山特色的未来农场,奠定了基础。到2027年,我区将借助这一品牌,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5家以上,授权企业年销售规模突破40亿元。
因为“+”所以破圈
萧山的乡村产业,辨识度在于“+”。
无论是企业实力雄厚的梅林村、航民村,还是自然风光旖旎的佛山村、横一村,又或是人文底蕴深厚的欢潭村,萧山的村,都不只是农村。
“90后”女孩傅楼霞在欢潭村开起了“欢禧民宿”,游客在村子里赏美景、喝咖啡、品尝地道农家乐,打开了“周末游”新方式。漫步楼塔,赏美景,听十番,品十碗,感受“半是仙源半是城”的千年古镇;攀登戴村石牛山,体验“郊野小镇”的活力;在欢潭穿越历史,白墙黛瓦之间体味千年古韵……游客的到来,使得村庄变成了旅游小镇,“农业+旅游”“农业+民宿”“农业+体验”等模式,不仅助推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乡村休闲产业活力,带动了村民再就业。
新模式带来新成果,“农业+”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引来更多活水。未来,我区将持续放大亚运效应,统筹兼顾“农业、生态、文化”三大元素,创新打造“创意农业、山水游乐、运动越野、购物休闲”相互交融的休憩空间和品牌村落,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体验”的蝶变跃升。
因为合作所以共赢
萧山的乡村产业,辨识度在于合作。
日前,戴村镇“映山红”共富工坊正式投入营业。现场,几十种特色优质农特产品悉数亮相,新鲜蔬菜、时令鲜果、米面粮油、速冻冷饮等各类商品分区摆放,家门口便可“一站式”体验购买最淳朴的山间美味和最地道的至鲜至味。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