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未来美食的无限可能中,我们不禁要问:料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当科技与烹饪艺术相遇,我们是否正步入一个全新的美食时代?那些令人惊叹的“黑科技料理”,它们不仅挑战着我们对食物的传统认知,更点亮了我们对未来美食的无限遐想。
分子料理:
“多此一举”的行为艺术家
这两年大热的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是以分子为单位进行化学和物理变化,打破食材原貌,重新搭配和塑形。讲得通俗一些就是:把食材打成糊或粉末,做成别的形状来“欺骗”你的眼睛。
如果还不明白,就举几个十分常见的例子:豆腐和棉花糖都属于分子料理。我们常吃的豆腐就是把浸泡好的豆子磨成汁,再把豆浆用准备好的石膏点成豆腐花;而棉花糖其实和白糖是一个“物种”,白糖遇到高温后拔丝,然后缠绕起来。
同理,人们发挥创造力。谢霆锋《十二道锋味》黑毛猪叉烧,将叉烧肉烤得外焦里嫩,放入料理机搅成肉糊,过滤,加入葡萄糖酸等可食用化学物质,冷藏后放到藻胶水中煮成球状。
新鲜可口、娇艳欲滴的草莓,把草莓蒂用草莓酒腌制过后撒上霜糖,把草莓捣成汁打成粉做成糖等,十余道工序之后变回——一颗草莓。
各种米其林餐厅里,分子料理也占据主流。例如,将鹅肝做成樱桃的样子,或做成葫芦的造型,更显鹅肝香软丝滑的质感。
把“多此一举”诠释到极致,到底是料理还是行为艺术?视觉上的噱头并不是分子料理的全部。杭州本地也有一道分子料理——鱼圆。鱼蓉混上番薯粉揉出胶质,挤成条状口感弹牙,或用槌子击碎鱼肉起茸后的Q弹口感。杭州人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过鱼圆:“用白鱼、青鱼活者,剖半钉板上,用刀刮下肉,留刺在板上;将肉斩化,用豆粉、猪油拌,将手搅之;放微微盐水,不用清酱,加葱、姜汁作团,成后,放滚水中煮熟撩起,冷水养之,临吃入鸡汤、紫菜滚。”
人造咖啡
用植物细胞培育咖啡豆
5年前,“人造肉”概念逐渐流行,逐渐走向我们餐桌。这几年,“人造咖啡”也悄然走近我们生活。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的生物技术负责人海科·里舍尔博士宣布,他们利用“细胞农业”成功地培育出第一杯咖啡。与植物的培育、采收、去湿、焙炒、研磨不同,新工艺使用了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出来的咖啡细胞,与普通咖啡几乎一样。
实验室里培育咖啡的过程堪比人造肉技术:培养咖啡植物的细胞,然后通过培养基生长。“培养咖啡甚至比培养牛肉要容易一点,所以成本更低,扩大规模也更容易。”里舍尔博士说。这个过程使用真正的咖啡植物细胞。细胞培养是从植物的一部分开始的,例如一片叶子。形成的细胞在特定的营养培养基上进行繁殖和增殖。最终,这些细胞被转移到生物反应器中,然后从中收获生物质。细胞被烘烤,就可以冲泡咖啡了。也可以建立不同咖啡品种的细胞培养,通过修改烘焙过程,以生产出具有完全不同特性的咖啡。
美国还有一家公司Atomo Coffee,一直致力于研发没有咖啡豆的咖啡。据该公司介绍,烘焙后的咖啡豆中含有1000多种化合物,其中40种对风味至关重要。通过对咖啡生豆、烘焙豆和煮制后咖啡的分析,找到赋予咖啡天然香气和味道的必需化合成分,再利用“天然可持续的植物基材料”,设计出口感和传统咖啡无异的咖啡。
目前,该公司在美国已经推出了“经典”和“低苦顺滑”两款罐装咖啡液,定价6美元。Atomo Coffee称,他们还会推出粉末形态的“咖啡”,以满足更注重咖啡冲煮仪式感的消费者。
3D打印食物
离我们最近的未来美食
如果以上黑科技料理离我们生活有些遥远,那么3D打印技术应用于食品,似乎触手可及。盒马工坊联名MOODLES魔斗仕推出新品「牛肉做的面」。新品面体由进口牛肉3D打印而成,60g的进口牛上脑做成一碗面,蛋白质含量为14.7g。
追溯MOODLES魔斗仕这家公司,之前曾推出鸡肉/虾肉做的面。MOODLES魔斗仕希望将3D打印、现代营养学、分子料理等多学科交叉,打造一种“超级主食”。
3D打印技术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普及率和量产率低,而近年来,在食品领域,这项技术的量产能力正在提升。比如,3D打印的咖啡拉花已经不足为奇,甚至你可以花重金在某宝上也可以买到一个3D打印拉花机。虽然小编不知道效果究竟如何,但3D打印技术确实已经向食品领域大肆蔓延,且越来越亲民了。
2019年,我们国内就曾推出过一款自助式3D巧克力打印机“盼打”。曾在科技馆、游乐园等场所铺设500多台,单月销售额超万元。时印科技团队由浙大系成员组成,现“盼打”不仅提供消费者个性化的食品体验,还为企业品牌定制和工厂生产线改造提供服务。目前,时印科技已与某大型家电品牌合作,共同研发面向家庭场景的3D食品打印机,预示着食品3D打印技术将更广泛地进入消费者生活。
在国外,奥地利初创公司Revo Foods已成功使用多喷嘴系统制造高质量的三文鱼片,并获得Nutriscore“A”评级。Revo Foods推出的Food Fabricator X2是全球首款可批量3D打印食品的设备,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扩展产能。
Revo Foods计划筹集150万欧元以支持其增长,并计划到今年第三季度运营8条生产线,月产量达8吨。
虚拟现实(VR)
将视线瞄准美食领域
通过VR技术,用户在视觉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美食的形态、颜色和纹理,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美食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品尝”到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美食,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然而,这种“品尝”并非真正的食用,而是通过低卡路里的替代食品来模拟。这些替代食品包括琼脂、魔芋果冻等,它们的热量低,且口感与真实美食相近。用户在享受VR美食的同时,不必担心摄入过多热量,这对于追求健康饮食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理想的体验方式。
此外,VR美食还可以为餐饮业带来创新的营销手段。餐厅和美食商家可以通过VR技术,让顾客在进店前就能提前体验到店内的特色菜品,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前来品尝。同时,VR美食还可以用于教育培训,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提高烹饪水平。
总之,虚拟现实(VR)美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健康又美味的饮食体验,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还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和创新。随着VR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VR美食将更加逼真,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VR美食将实现更高程度的真实感。未来的VR美食可能会结合先进的触觉反馈技术,让用户能够感受到食物的质地、口感甚至温度。想象一下,在虚拟世界中品尝一块刚出炉的面包,你不仅能看到它的金黄酥脆,还能感受到它在你指尖的柔软和温暖,这无疑将极大增强用户的沉浸感。
VR美食还有可能在营养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个性化定制的VR美食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食谱。这些食谱可以由专业的营养师设计,并通过VR技术呈现给用户,使用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在社交娱乐方面,VR美食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的VR社交平台可能会融入美食元素,让用户可以与朋友一起在虚拟世界中举办美食派对、品尝全球美食。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社交体验,将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最后,VR美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期待。通过虚拟现实的模拟,学生可以在安全、无风险的环境中学习烹饪技巧和食材处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VR美食还可以用于展示食材的来源、生长过程以及营养价值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食品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