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的叙事艺术

  文/金夏辉

  一场宏大的战争,涉及众多人物,更有天时、地利等不确定因素。对一场战争的生动描述,十分考验创作者的水平。若仔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我们不仅能看到经典古典小说对战争故事的艺术处理,更能了解其故事吸引人的秘密。

  赤壁之战背后的人物博弈

  从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三国演义》相对完整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来龙去脉,并为读者留下了“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义释华容道”等经典场面。

  赤壁之战主要经过了刘备势力与孙权集团联盟、刘孙联军战前准备、孙刘联军实施火攻计、曹操溃败几个阶段。这一期间,创作者主要聚焦刘备阵营诸葛亮、孙权阵营周瑜两人的博弈关系,又将孙权谋士——鲁肃作为两人关系的调和剂,使得两个人的关系维持在一定限度内,具有欲张不破的张力。两个角色的矛盾,既反映了刘、孙联军的内部矛盾,又与刘、孙联军抗曹的主要矛盾相结合,构成了赤壁之战给人的一波三折之感。

  赤壁之战之前,刘备败于曹操之手,向孙权寻求援助,诸葛亮镇定自若,到东吴寻求援助。在诸葛亮舌战群雄后,周瑜和诸葛亮开始了一番较量。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本就有意抗曹,但创作者为了让故事更加曲折,特意设计了诸葛亮和周瑜用言语争锋的场景,最终诸葛亮以曹操觊觎大乔和小乔的事由,激怒了周瑜,使其承认了内心抗曹的想法。此事之后,周瑜认定诸葛亮之才有害于孙权,对诸葛亮起了杀心。在联手抗曹的大背景下,周瑜和诸葛亮正式展开了明里暗里的较量。

  第一次,周瑜派诸葛亮之弟——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为孙权办事,但诸葛亮一番为汉室的言论,令诸葛瑾无话可说。周瑜知晓后,“转恨孔明”。

  第二次,周瑜提出诸葛亮派兵断曹操军队粮草的计谋,诸葛亮知道周瑜是让自己去送死,当场答应。后来,他借鲁肃当传话筒,说周瑜只会水战、不会陆战,又指出了周瑜想害自己的目的。周瑜知道后更是“摇首顿足”,鲁肃劝住了他。

  第三次,周瑜认真抗曹,故意让昔日好友蒋干携假情报给曹操,让曹操误以为自己手下操练水军的将领有投敌之心,杀害了他们,进而削弱曹军水军实力。周瑜得意于此计,让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猜到,结果诸葛亮率先贺喜。周瑜大惊,“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鲁肃再次劝住了他。

  第四次,周瑜对诸葛亮说军中缺箭,让他监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爽快答应。之后便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周瑜见到后,感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周瑜此后故意接纳曹操派来的细作,又派黄盖诈降,如此种种为火攻之计做的准备,一一被诸葛亮猜到。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尽管鲁肃屡次劝住了周瑜,但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逐渐加深。

  在讲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情节的时候,创作者在此运用了一个小技巧——将计谋的相关信息一步步展现出来,给读者造成突发的危机感。火攻计需要东风,但周瑜前期丝毫没有表现出这种担忧,读者也觉得一切顺利。直至火攻计实施至最后一步,周瑜才想起东风,担忧至卧病帐中,读者也随之紧张起来。

  解决困境的人,自然是诸葛亮,他布七星坛做法成功来唤东风。周瑜看到东南风后,十分骇然,“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周瑜这次直接命令将领前去追杀诸葛亮,但诸葛亮早已安排好后路,在船尾上大笑,离开了东吴。伴随着诸葛亮的离开,他与周瑜的较量也暂时告一段落,而赤壁之战也随之大局已定。之后的情节没有意外,原本自信的曹操大败,最终在华容道被关羽放走。

  三大经典战役的异同

  在诸葛亮和周瑜的斗智斗勇中,配合鲁肃角色的缓和作用,穿插计谋具体执行的情节,一场赤壁之战的基本走向已然完成,刘、孙联军的危机也一步步解除。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与周瑜的对决尚未完成,直至周瑜在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去世,两人的斗争才真正结束。

  若论史实,孙权抗曹的决心,源于其自身之决心,还有鲁肃、周瑜二人的大力支持。刘备和孙权势力的联合,并没有太多曲折。而曹军之败,源于军队疲困、疾病横行、水军不成熟等原因。至于火攻之计,来自周瑜部将黄盖的建议。关于当时的东风、战争具体规模,史书上并没有太多记载,史学家们也有不同观点。而周瑜,也绝非气量狭窄之辈,反而才华横溢。

  在《三国演义》中,其他两场较为著名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前者让曹操在真正意义上占据了北方,后者预示蜀汉政权开始走向衰落。在艺术创作上,官渡之战更多讲述曹操、袁绍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斗争,以及不同阵营中主公与谋士的讨论。夷陵之战侧重讲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军事较量,还有东吴阵营陆逊凭借军事能力逐渐说服老将们的过程。相比这两场战役,赤壁之战对诸葛亮和周瑜人物关系的集中刻画,对战场本身的克制描写,使其鲜明区别于其他两场战役。

  当然,其中不乏共通的通俗文学表现手法,譬如“反复”——通过多次相似的情节,强化最后一刻的戏剧性,突出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周瑜第一次已经意识到诸葛亮的才华,但创作者反复表现诸葛亮胜过周瑜的情节,最后呈现出周瑜杀意已决的态度,也表现了其狭窄的气量,为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埋下伏笔;官渡之战中,老朋友许攸不断试探曹操的粮草数量,曹操的回答从“可支一年”到“半年耳”“三月耳”,最后不得已说“粮已尽矣”。反复的情节,体现出曹操的城府;夷陵之战中,年轻的陆逊不被老将们看重,创作者便反复呈现了众人对陆逊的不屑,从“不服”“暗笑”“笑其懦”到“哂笑”,直至陆逊道出玄机后“叹服”。此处的“反复”,则是为了表现陆逊的足智多谋和从容不迫。

  面对纷扰的战争,《三国演义》从中选取了经典的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视角展开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穿插战争方面的种种博弈,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英雄叙事在如今仍然适用,其中将情节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有机结合的创作技巧,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也许有人会质疑,《三国演义》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虚构情节,甚至扭曲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譬如原本有才的周瑜,成了狭隘之人,这显然是一种有争议的创作方法。窃以为,不论如何,《三国演义》让更多人知道了“既生瑜,何生亮”,也让更多人好奇周瑜的真实面貌,最终在史书中了解到那位不仅才干出众,而且相貌俊美、精通音律的周郎。

  读者们被戏剧性的故事吸引,最终触动于历史深处的真实人物,这恐怕正是历史通俗小说的一大魅力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你要成为自己的 那一束光
《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