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俏君 诸益飞 图/益农镇提供
今年,恰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且是全面开启后亚运时代发展新阶段的起步之年。益农镇人大在区人大的有力指导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落实2024年度“常委会重点工作四专题+代表履职十必做”专项行动这一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益农“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实现“新城大海 花满益农”的奋斗目标贡献人大力量!
益农镇人大代表们深入企业听“难题”,请村民去圆桌会上说“烦恼”,在线上接收“问题”,所有的助力汇聚成一束束微光,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有了益农的实践蓝本。
何以开新径? 唯有孜孜不倦解民生难题
民主,从来就不是装饰品,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近年来,益农镇人大坚持党性原则、人民立场,依法履职、务实工作,不断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益农的生动实践。
今年9月,天气还很炎热。午休时间,益农二小体育馆拉上了厚厚的窗帘,多台空调让室内的温度变得非常舒适。孩子们躺在大大的垫子上,盖着各色小毯子,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在去年两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益农镇今年已在所有义务教育段学校普及平躺式午睡,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躺睡全覆盖的乡镇。
“从趴睡到躺睡,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关乎孩子们健康的大事。平躺式午睡项目从发布到推进,在预算、采购、验收等过程,始终由人大代表参与监督,项目在动议、论证、实施、评价等关键节点,也广泛征求家长群众意见,并促使各项决策契合学生所需、群众所盼。”
据益农镇人大工作人员介绍,去年8月的一次校园走访,益农镇部分人大代表了解到在校学生因场地、设施有限只能在座位上“趴睡”。于是,代表们十分关注,并很快提出了益农镇学校“平躺式午休”项目的建议。
益农镇人大第一时间联合萧山区东片教育指导中心、益农镇社会事务办、辖区中小学校等,召开“平躺式午休”项目论证会,并成立督办工作组。同时,组织相关代表等人员马不停蹄前往区外有实际使用经验的学校考察,之后筛选午睡椅款式时还参考了学生试睡评价、家长点评等,最终为小学生配置“午睡垫”午休,为初中生配置“午睡椅”午休。
此次,益农镇总共投入260余万元,吹响了学校全域躺睡的号角,其中为配套提升午休环境12处,累计花费77.2万元。
在益农二小门口有一个丁字路口,横向马路双向一车道,西南侧仅一条窄窄的村道,旁边是农田,每逢上下学高峰,这里总是人车混杂,经常“肠梗阻”。
有人大代表得知情况后就建议周边新建停车场。经国土部门及相关科室实地踏勘,确认周边存在若干零星闲置土地,但这些地块均属永久基本农田,暂时不符合停车场建设要求。
怎么办?在益农镇人大推进下,终于有了一个折中方案,就是通过“明改暗”的方式对170米排水沟进行改造,进而拓宽出 1米左右空间,可增设65个电动自行车停车位。今年8月下旬,改造工程完工,上下学高峰期,通过引导家长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
一个个“民声”被倾听,一道道“民生难题”被破解,益农就是这样,不断汇聚微光照亮时代,不断用“以小见大”的案例,提升人民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感知度:
镇人大定期组织市区镇各级代表对八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视察督查,提出针对性举措,促进项目按时完成;实行专项跟踪督办机制,对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计划,对进展缓慢、存在困难的项目全程跟踪问效;通过实地看、听汇报、问进展、深调研、提建议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化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以项目监督的“小切口”撬动百姓的“大幸福”……
何以树口碑? 唯有应变求新拥抱变革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基层历来是矛盾、问题的交汇地。许多“治村之计”,就是伴随着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唤,被印刻在益农一个个乡村的发展变迁之中。而人大代表就是关键的“执棋者”,他们是连接益农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最能捕捉民意、最愿意为民发声的人。
十几年前,群围村村集体负债累累、矛盾错综复杂、群众上访不断,又因为方言“群”同音“穷”,被戏称为“穷围村”。如今在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郑剑锋的带领下,群围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落的变化离不开一场场开在选民家里的“煮茶圆桌会”:大家围坐在圆桌边,来一杯饭后的热茶,说说心里话,用沟通解决问题。
经过前期的选民走访、学习研究,郑剑锋带领打造了全区唯一的整村光伏项目,借光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20万元左右的收入,初步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传统农业效益增长难”问题。
“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只有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听到最真实的想法也能得到他们最大的支持。”今年,群围村又提出一个绿色发展新路径,初步打算联合附近村庄,共同加入“渔光互补”项目,通过村企合作,以700亩坑塘水面土地租赁为合作基础,引入投资2.5亿元的7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预计每年每亩可增收3350元。
除了满足村民增收的愿望,带领村民树立“向美而行”精神面貌,益农镇人大代表们也不遗余力地努力着。
“以往环境卫生整治都是村干部唱‘独角戏’,干部累、群众厌,整治难、易反弹等问题层出不穷。现在每天都有村干部、人大代表、党员、群众一起搞卫生,既美化了环境,又融洽了干群、选民关系,真是一举两得。”
据益农镇人大代表钱素园介绍,“每天半小时”是群围村“三每行动”中的第一“每”,借助人大代表、妇女组长等力量充分发动村民,每天挤出“半小时”时间,主动参与清扫村庄道路、护理景观设施、整理房前屋后等活动,形成“村干部责任包干+党员、人大代表义务劳动+群众主动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节约了村庄保洁运维成本,也激发了村民自觉当好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维护者的热情。如今,走进益农镇群围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铃音小道”上,五颜六色的风铃随风起舞,激荡起美妙动听的音乐;美丽庭院内外,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令人心情舒畅。
“上午,我提交了红阳路东非机动车道卫生不洁需清理的建议,没想到下午就整改完成了,点赞!”人大代表李红的建议之所以能被快速处理,正是受益于今年上半年镇人大通过“民声e”平台,发布的每季度的“三找一促随手拍”活动。
在最近改造完成的益农镇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不仅有新搭建的“圆桌夜话”议事平台,还有最新的“民声e”数字化应用系统,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的13300余名选民群众,可以选择站内24名人大代表的任何一个二维码,发送你想要说的问题或建议,很快,人大代表就能收到并酌情回复。
何以显担当? 助企服务破困境
今年4月,在益农镇召开的春季“企业人才”招聘会上,有个摊位很特别,不提供岗位,只“兜售”建议,原来这是益农镇人大代表们支起的“小摊”。
代表们为何会在招聘会支摊?
这还得从益农镇人大代表、丰贝厨卫负责人朱爱文收到的一条消息说起。这条不是普通的消息,而是通过扫描代表二维码发送来的:“现在找工作真的好难,此前在老家做五金加工,不知道贵公司需不需要招人?”
随后,在益农镇第三代表联络站助企座谈会上,朱爱文提出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觉得主要还是双方信息不通畅导致的。
为破解这个困境,参会代表建议“能不能由镇政府牵头,我们代表来助力,政企联办,帮助企业和劳动者举办一场‘双向奔赴’的招聘会?”
这个建议得到了益农镇人大的大力支持,镇人大第一时间组织镇助企专班和部分人大代表实地走访,查勘对接招聘会场地,并根据辖区内企业的经营特色和代表的专业特长,将代表分组分工,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走进车间,收集意见建议,并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广播站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广泛传播这次招聘会的信息。
当天招聘会现场,有的代表站在摊边热情接待、答疑解惑,有的代表帮助现场求职人员精准对接企业,还有的代表本身是企业负责人,干脆做起人力资源的工作。
在代表们的助力下,益农镇这场春季招聘会非常成功,27家企业推出 95 个岗位,用工需求905人,现场成功聘用110人次,达成用工意向890人。
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 2024 年度“常委会重点工作四专题+代表履职十必做”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益农镇人大积极推进“代表履职十必做”专项行动,由镇人大牵头建立助企服务专班,力求在深化助企服务工作上寻找突破,而双向奔赴的这场春季招聘会只是一个开端。
护航企业发展,为企业纾解堵点难点,一直是益农镇人大的重点工作。
今年年初,益农镇人大组织了一场“企业无小事,代表纾困显担当”的座谈会。
“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污水排放量,建议能扩容污水管网。”会上,有代表提出“企业污水难处理”的问题,引发与会代表们热烈讨论,多数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也面临此“困境”。
问题抛出后,益农镇人大高度重视,会后立即将此问题反馈给职能部门,邀请代表和相关专家一同前往企业园区实地视察调研,并再次组织企业家代表进代表联络站开座谈会,会上提议将污水管网的建设作为益农镇2024年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很快,在益农镇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益农镇污水总管新建工程项目”获高票通过。在人大代表的助力推动下,益农镇政府今年将投入700余万元新建4500米污水主管,有效解决企业排污难题,保障企业环保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