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夏留在了新林周

  ■黄建明

  一千年前,萧山也有一位像大禹一样的伟大人物。

  这个人就是张夏。

  萧山三面被水包围,水难的发生不可避免。筑塘以防潮御洪,这样的设施在萧山是很常见的,虽然今天很难看到了,但还可以从留下的地名窥探一二,如东湖塘、横塘头、汪家堰、闻家堰、韩家埭、闸东、潮冲地、塘下施、长滩,这些地名,都是不同时期治理水患时留下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勇敢地面对洪水的侵袭的。

  北海塘,是萧山人为抗击钱塘江水患而留下的标志性水利设施。南宋淳熙八年(1181)至咸淳八年(1272)萧山发生过9次险情,均严重“坏塘堤伤田”“圮田庐害稼”,百姓苦难不已。民众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巨大的损失,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需要得到一种外来力量的保护,而传说中的水神恰恰能够“靖江”“护堤”“绥佑”,因此产生水神崇拜顺理成章。所以浦阳江、钱塘江临江一线堤塘,堤畔多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谚云: “沿江十八庙,庙庙祀张神”,今萧山沙地及沿江一带保存下来的张夏行宫还有多处,如瓜沥镇张神殿村张神殿、所前镇山联村赵坞庙、新塘街道联华新村江桥庙、衙前镇新林周村三神庙、南阳街道红山村镇海殿、党湾镇老埠头村张神殿等。

  新林周村张夏行宫,位于官河和海塘中间,古称护堤侯行宫,民间叫三神庙。为什么叫三神庙?这可能是因为除了供奉张夏,还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的缘故。有关张夏的生前事迹及死后加封情况,咸淳《临安志·祠祀》有较为完整记录,他因此成为各种志书的热门人物,也成为各种志怪小说的原型。

  张夏在新林周的遗存,应该还是比较丰富的。三神庙现存大殿和二殿重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大殿大门南石柱上刻有“同治戊辰仲冬建立”字样。北面墙壁上绘有《张老相公巡海图》,是清同治年间的真迹,是浙江现存不多的清朝壁画。说起这张珍贵的巡海图,还经历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危险呢。在当年那个特殊时期,村民为了防止“小将们”来破坏,用黄泥覆盖了壁画,如今洗去黄泥使得壁画原貌得以恢复;古海塘,史称“北海塘”,这一段古海塘的发现,也是一个偶然,2008年新林周村翻修3米宽的砂石村道时,被文保员发现此乃宋代古海塘,保存相对完好,长约500米,一直延伸到附近的吟龙村。古塘北侧是钱塘江北移后留下一截长约五六百米、宽二十多米的断江,当地人称“井塘”。“井塘”边那凌乱的石块,至今还在回忆着当年的惊涛骇浪。海塘柳树种类繁多,数量万株,以固塘身,被誉为“万柳塘”。朱熹的三传弟子、“东发学派”创始人黄震撰写《万柳堂记》,详细记述修筑万柳塘的全过程。清代嘉庆年间松江诗人张祥河有“夹道浓荫直到城”的诗句,明永乐九年(1411)的任澂《萧山八景图诗》中的萧山八景有“柳塘春晓”一景。晚清名臣汤金钊爱到万柳塘品茗赏景,“千舟万柳共一堤,长风绿浪更添色”,想必当年的汤学士,心中一定也是相当愉悦的;官河穿村而过,南岸还清晰地留有古纤道的印痕,古纤道上,还有一座平石梁桥,当地村民叫它永兴桥;陆游过新林浮桥写有《舟中作》:“沙路时晴雨,渔舟日往来。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炊黍孤烟晚,呼牛一笛哀。终身看不厌,岸帻兴悠哉!”绍兴人陆游,经官河过新林成为可能,而陆游估计没有想到,他笔下的“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几百年后,在萧山遍地开花。

  张夏真是新林周的一道文化风景。近些年来,在村领导的支持下,一些热心地方文化的文史研究者,组建了张夏文化研讨会,共同致力于发掘和恢复张夏行宫传统祭祀仪式。2015年,“张夏祭”列入萧山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张夏祭”成为杭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据“张夏祭”传承人何凤梅介绍,新林周护堤侯行宫有春祭和秋祭两个祭期,也就是“春祀秋尝”。春祭日是农历三月初六日,一般从初四开始到初六结束,前后延续三天,主要有神前设供、做道场、做佛事、拜神明、庙会戏、庙会“会头”;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八日,会期从十六日至十八日。秋祭往往正值钱塘江飓风狂浪肆虐之时,海塘面临涌潮风险,因此秋祭在春祭固定流程外,需要再拜一部《潮汛度厄宝忏》,祈祷风静浪平、堤固民安。

  景祐年间,张夏以两浙转运使的身份兼领钱塘江治水工程总指挥,北海塘曾经从新林周穿过,想必当年他也多次从新林周走过。新林周在北宋称新林寨,明清时期改称新林铺,是官河边重要的驿站。张夏在新林设指挥部,修筑石塘,最后因“河决覆舟”而殉职于新林抢险之中,这种传说附会,虽不见于当时的典籍,但在后来的地方志中得以有所体现,其中以长山坞里张《张氏族谱》为最,《张氏族谱》尊张夏为始祖,并附有毛奇龄著《坞里张氏宗谱序》一文加以佐证。

  张夏当年从新林周走过,这一走,他的身影就留在新林周了,再也不愿离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财经周刊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衙前新林周 张夏精神代代传
周建国 和钱塘彩印
张夏留在了新林周
“彩印”才是新林周的模样
游新林周段古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