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童宇倩 王美琳 摄/王美琳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去香港吃早茶,到山野里跨年,邀三五好友露营……不知从何时起,吃饭要有“氛围感”,跨年要有“氛围感”,各种各样的生活化场景也要有“氛围感”。“氛围感”仿佛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氛围感拉满”则代表高度的认可评价。
随着“氛围感”受到热捧,“氛围感经济”也应运而生。在萧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沉浸立体的“氛围感”,商家大胆创新搭建各种情境空间,“氛围感经济”正不断解锁出各种新的消费场景。
场景一:去北京胡同里喝茶发呆
氛围感:就冲着时空交错的调性
到北京的胡同里“上房揭瓦”,喝一杯茶,发个小呆,是萧山市民晚晚此次北京之行的目的之一。
周五上午八点的飞机,周日晚六点半回,三天的行程有点“特种兵”:要去雍和宫买手串,去三里屯看卡皮巴拉、逛街,去簋街吃小龙虾,去百子湾吃烤串,还要打卡环球影城,品尝大兴机场限定的美珍香芝士肉干吐司……
当晚晚最终喝上胡同里的下午茶时,已是周日返程下午。因为时间紧张,她和小姐妹搜索了酒店附近的胡同咖啡馆——它距离酒店大约1公里,可步行前往。
从酒店所在的车辇店胡同出发,一路经过北锣鼓巷、南锣鼓巷,最终在南锣鼓巷与菊儿胡同的交叉口,看见了这家闹中取静的胡同咖啡馆。从不算显眼的小门进入,里面别有洞天:这是一间由四合院改建而来的店,分室内和室外区域。室内是复古色调,大片的玻璃窗,精心布置的书架、绿植、小摆件等,处处藏着店家的巧思。往里有个院子,有楼梯通往二楼露台。
站在露台,周边的胡同风光映入眼帘。烟火气十足的大杂院、翻新改造后的商业综合体,还有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四合院,全部融合在一个景象里。小小的胡同,在春夏秋冬的变换中,展示着老北京的独特韵味。
露台有些冷,晚晚和小姐妹点了一壶热乎乎的人参乌龙茶,一份比萨、一份意面,还有一些小食,花了不到三百元,便欣赏起二楼的风景。“坐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喝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晚晚品一口茶,抬头望去,一片青砖灰瓦,有历史的沧桑感,有时空的交错感,亦有烟火的味道。
“美中不足的是,这条胡同还是过于商业化了,游客比较多,等下回有时间,我还想去那些北京当地人常去的胡同,感受一下更地道的味道。”在晚晚看来,坐在露台上随意发发呆,看着楼下的老城光景,瞧瞧胡同里老北京人的悠闲生活,也别有一番风味。
场景二: 去香港享受早茶时光
氛围感:品的是百年不变的“古早味”
“如果来香港只能吃一家早茶,那一定是陆羽茶室。”
前段时间,探店爱好者小婧在小红书上刷到了这家号称“全港最美茶餐厅”的陆羽茶室,便萌生了前往香港一探究竟的念头。
说走就走。预约好周六上午10点的早茶,小婧提前一天飞到香港,这一天也没闲着:中午抵达的酒店,下午先去铜锣湾买买买,晚上又赶去位于西贡的六福菜馆吃海鲜。
第二天上午,小婧乘坐地铁前往位于中环的陆羽茶室。大约20分钟的路程,出中环地铁站后步行5分钟左右就能看见茶室的招牌。门口有一位外籍迎宾,直接将人引上二楼。这家创办于1933年的老字号茶楼,是香港现存不多的旧式茶楼,共有3层,据说一楼是熟客的地盘,新客一般会被迎上2楼。
推门而入,拾级而上,时光仿佛倒转到百年前的香港。餐厅保留着古朴的装潢,从吊挂在天花板上的古董吊扇,陈列着的各种古画瓷器,古旧的纸质菜单,到仍然穿着白衫黑裤、拎着热水壶为客人添茶水的老堂倌,都散发出茶室的“古早”味道。
既是早茶,当要饮茶。一落座,伙计便前来招呼,问喝什么茶。茶有普洱、铁观音、菊花茶等好多种,茶位费是42元/人。桌上还有一个铁盆,用茶水的第一泡来清洗碗筷。小婧选了菊花茶,因为最近有点上火,正好菊花茶可清热降火。
品一口茶,小婧开始研究眼前这份古早的菜单,白纸红字薄纸一张,中间打孔,用绳子拴起成一叠,再拴支铅笔,由客人自己在菜单上划。小婧和小姐妹两人点了笋尖鲜虾饺、香滑奶黄包、陈皮红豆沙、柱候蒸排骨、北菇糯鸡卷等点心,不一会儿,美食便陆续上桌。
虾饺皮薄肉鲜,红豆沙入口即化,蒸排骨软糯可口……“这就是传统港式早茶的味道,它与百年前的味道是一样的,有一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小婧说,来香港吃早茶,不仅是为了味道,更是体验当地的环境、文化和氛围,“喝早茶是香港人的传统,泡上一壶茶,拿起一份报,慢悠悠,开始享受快乐的早茶时光。”
当然,结账方式很现代,可以现金、刷卡或使用支付宝支付。小婧算了一下,点心加上茶位费和服务费,人均200元左右,如果想体验地道的老香港味道,还是值得一试的。
场景三:去静谧的山里跨年,吃顿“漂亮饭”
氛围感:要的就是山野里独一无二的松弛感
去年夏秋之交,不少人在灵隐寺中天竺旁散步,发现一栋格外雅致的山居“元古·观山”。这个隐秘在妙水青山的餐厅,迅速吸引了食客雪儿的注意。
“瞧这名字,观山渺渺,有趣。”于是,在跨年之际,雪儿刻意避开了喧闹的商圈和景区,去山里专程吃一顿“漂亮饭”。
这一路可谓“跋山涉水”。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好不容易把车停下了,她和朋友又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在下午4点半抵达店门口。
一走进来,就不一样了。沿着蜿蜒小径拾级而上,树影婆娑,微风拂过,偶尔有落叶飘下,院里摆放了大大小小的陶罐。屋内有三层小楼,展陈着不少古旧物、服饰、影画书籍。
带着好奇,雪儿和其他食客开始点菜,而这里藏了更多的惊喜、创意。
服务员一一介绍道,很多菜式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命名,每一道甜品还会对应一个诗签。
比如“立冬·红叶”这道甜点,由红豆制成的叶子层层叠叠,或深红或浅红,一口绵软、豆泥清甜;朋友则对着“大雪·云衣”赞不绝口,荔浦芋头上铺一层杏仁脆,最后那点亮晶晶的粉末还原了深冬“大地裹云衣”的美景,和寒冬时节正配。
饮一口热茶,挖一勺甜点,抬眼望窗外,满目的碧色和暮色交融、模糊,最后,玻璃上倒映出屋内柔和温暖的橘色,还有冒着热气的食物,真有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平日里大家在城市生活久了,有时候就很想暂时归隐,恰好有这个山野餐厅,能短暂放下一切。”雪儿笑着说。
这个山野里的餐厅,卖茶点,也卖器物,卖氛围,也卖情绪,毕竟山水田园,是中国人拒绝不了的浪漫,古有高人归隐山林,僧人山中修禅,茶人山中采茗,今有在元古餐厅喝茶、读书、看艺术展,这份情绪是微妙的,抓住的就是年轻人对松弛感、对大自然的热爱。
环境如此清幽,菜式别出心裁,虽然分量少了点,但好在价格没有令人咋舌。雪儿和朋友点了四道菜,花了不到四百元;食客小李则表示,来这里吃个饭,都有了想住下的冲动,“这份禅意是独一无二的,之后还会带着家人来。”
场景四:到杭州“小周庄”围炉煮茶、插花赏画
氛围感:学古人过日子,做一回“无事小神仙”
阿念是个古风爱好者,平时喜欢穿着汉服,到处拍拍照,湘湖越界X-LIVIN就是她的宝藏取景地之一。“这里江南水乡的元素很‘正’!有徽派建筑,小桥流水,有书屋,拍照很美,在这里过一天,仿佛真的穿越回千年前,做了一回古人。”她说。
湘湖越界X-LIVIN,曾叫湘湖水街,前身是数百年前陈家埠的一处鱼市码头,如今,这里已然成为集湖景住宿、高端餐饮、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文旅情境体验式商业街区。
这天上午,她带着好友来打卡了湖边的新中式茶馆。进了门,曲径通幽,竹帘悬顶,仿佛一脚踏入烟雨江南。先是古风服饰区映入眼帘,有交领上衣、做旧的棉麻面料,丝绒、锦缎、绉纱等等,禅意风、中式休闲风的元素俱在。
再往里走,就是包间茶室了,这里陈列了各类茶叶、茶具,还摆放着各种山水画。屋内光影流转,茶水慢煮现泡,人们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悟茶韵,临窗观景,又更有一番清雅、素简的趣味,“这里的功能很综合,在室外,你可以拍照,拍累了,走进来喝喝茶、聊聊天,或者读读书,看看画。”
院子里有湖石花丛,正对着案前的几只铜觚。在煮茶的间隙,阿念和朋友还学古人一样莳花弄草,又学了几招花道。“之前我们都觉得不便宜,一个包厢将近600元,体验了一次就感觉很值,围炉煮茶、插花赏画,做了一回‘无事小神仙’!”
悠悠的古韵,又何止是一处茶馆。围着湘湖越界一圈走下来,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水榭亭台,江南水乡的氛围感已经无需多言;而一旁的小资咖啡馆、来新夏书院、房车营地,又将现代时尚与古越文化融合得极为精妙,让人们旅游消费的同时,真的找到了探寻理想生活的“X”种可能。
阿念表示,自己有不少摄影师朋友,每次来这里都要把相机内存拍满,“我想是因为在这里,好像走进了千年前的生活,一切都这么自然、恬淡。大家拍出了美照,也寻觅到了自己心中的‘江南情’。”
记者手记
人们会为怎样的“氛围感”买单?
或许是特种兵式的露营游、跨城游,只为了看一场流星雨;或许只需在社交平台晒出舒适的卧室,就能轻松卖出香薰、被单、床品;食物的味道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还要传递情绪……
我们不难发现,商品就像白开水,而“氛围感”就像调味的醋或糖,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情绪,让辛苦一天下来疲惫的人,尝过一口之后,心里泛起愉悦的微澜,喟叹一句“这才是生活”;让奔走于钢铁森林的人,走进一家bistro,随手就能触到一些自由、野趣与浪漫。在时空交错、场景切换中,真正唤起人们欲望的,不是“网红”“打卡胜地”这几个社交谈资,而是在此过程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抚慰,一种疗愈,一种对自我的取悦,不是“我在消费一件商品”,而是“我在体验一种生活”。
当然,用“氛围感”包装的商品,时不时也要祛祛魅。比如,消费要适度,面对市面上空有噱头、以次充好的“氛围感好物”,要擦亮眼睛;再如,别一味跟风“氛围感经济”,也要回归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