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邹紫 沈佳样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有不少市民认为,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殊不知,在不规律的呼噜声中,隐藏着健康危机。
据区一医院统计,每个月都有100多名患者因打呼噜来医院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其中男性打呼噜人数是女性的4倍。医生提醒:别把打呼噜不当回事,严重的能危及生命。
经常打呼噜要引起重视,尽早干预
“白天醒不了,夜里睡不着。”“一夜能醒很多次,每次醒来都很难入睡。”“别人睡醒一觉精神百倍,我睡一觉依然精神疲惫。”……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睡眠障碍?
萧山的余先生就是如此,而且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余先生说:“每天早上起来嘴巴和喉咙干得厉害,我老婆说我晚上睡觉呼噜声可响了,为了不吵到孩子我都搬到小房间睡觉。”更让人担心的是,他睡觉打呼噜打着打着中途没反应了,要过半分钟才能呼吸。
于是余先生来到区一医院鼾症门诊找到了医生李勇诚。在检查后,李医生为他安排了多导睡眠监测,简单来说就是戴着专业仪器睡一晚,通过监测鼾声大小、心率、脑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来分析患者的睡眠质量。
从余先生的睡眠监测结果中显示,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竟高达20次/小时,最长暂停时间达到一分钟,最低血氧80%。
李医生说:“患者的症状是典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口和鼻气流停止10秒以上为一次呼吸暂停,在一夜7个小时的睡眠中,呼吸暂停发生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超过5次以上可以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日常生活中,像余先生这样的患者有很多。李医生表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被称为“潜伏的杀手”,会严重影响人的睡眠质量。打呼噜的人深睡眠时间短,血氧饱和度下降,容易出现缺氧现象。睡眠及睡眠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疾病、精神障碍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甚至有些患者在打呼噜过程中发生猝死。
据了解,李医生所在的鼾症门诊中,有十分之一的患者为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其中男性患者人数是女性患者人数的4倍,而且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对此,李医生建议,经常打呼噜的患者可以来进行睡眠检测,如果确诊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需要尽早干预。
年轻“特困生”睡前请放下手机
据《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调查显示,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
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特困生”主力队员?
对此,记者还咨询了区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曹利民 。曹医生表示,睡前持续刷手机成为干扰年轻人睡眠的主要原因,晚上眼睛长时间暴露于蓝光会延迟昼夜节律并抑制促睡眠激素褪黑素的水平,从而影响睡眠的神经行为功能,降低睡眠质量。此外,饮酒、喝咖啡、长期睡眠不规律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成为健康睡眠的“拦路虎”。
面对失眠问题,服用褪黑素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褪黑素有副作用,可能会导致第二天昏昏沉沉,长期吃对血压也可能产生影响。”对此,曹医生提醒,要科学慎重服用褪黑素,不能当作药品使用。
健康睡眠既要保质,又要保量,是不是睡的时间越长,睡眠质量就越好呢?
曹医生说:“健康睡眠不完全取决于时间长短,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好了,白天精神状态不错,就算是健康睡眠。”
曹医生提醒广大年轻人,睡前请放下手机,还自己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果长时间出现睡眠障碍困扰,难以正常作息的,及时就医才是正确做法,通过物理或药物治疗,来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