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亮燕
“瞿阿姨,今天身体怎么样?腿还疼不疼?”家住城厢街道江寺社区的瞿奶奶时常会收到这样的问候,传递这份温暖的便是社区里的低龄老人帮扶志愿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成为了许多家庭关注的事情。在萧山,有不少行有余力的老年人,力所能及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低龄帮扶高龄”的养老模式营造起银龄互助的浓厚氛围。
探索幸福养老新模式 回应时代呼唤
瞿奶奶今年已经94岁了,老伴去世多年,平时一人居住在江寺社区东张家弄。72岁的孔吾高也住在东张家弄,自从2018年与瞿奶奶结对后,孔师傅每天都会去老人家中“敲个门”,陪老人聊聊天,也时常给她送一些生活物资,发现门口路灯不亮了,就及时和社区联系。
有一次,孔师傅外出时看到瞿奶奶坐在马路边,神情痛苦,一问才知道老人身体不舒服,他立刻背起老人,将她护送到子女家里。除瞿奶奶外,热心的孔师傅平时还在关照楼幢里的其他独居老人。每到节假日,孔师傅总会第一时间将社区准备好的腊八粥、粽子、月饼等礼物,送到老人手里。
对很多高龄独居老人来说,有的身体不再健壮,有的行动不便,希望平日里能有人陪着说说话,成为独居老人最普遍的精神需求。为此,江寺社区积极探索“低龄老人帮扶高龄独居老人”模式,搭建起了一个相互交流、分享、扶持的平台,形成老人与老人、社区与老人的良性互动。社区充分挖掘骨干力量,组建低龄老人帮扶志愿者队伍,与社区独居高龄老人进行结对。目前,江寺社区像孔师傅与瞿奶奶这样长期结对的有100多对。
正是有了像孔师傅这样的低龄老人志愿者,社区独居老人不再孤单无助。江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以低龄老人帮扶关爱陪伴高龄老人为主导,提高居民互助服务意识,让空巢独居老人们的晚年更加快乐幸福。
其实早在2010年起,为切实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和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问题,我区在全区农村开展“银龄互助”活动,依托各基层老年人协会,根据“性格相近、爱好相似、住址相邻”等有利因素,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
“那是我区首次提出‘银龄互助’的概念,通过邻里、村干部、老协会骨干、亲朋好友等途经,为高龄老人开展探望、生活照料、送餐代办等方面的服务。”据区卫健局老龄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中涌现出了不少身体健康、乐于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他们积极发挥余热,与身边的高龄孤寡、独居以及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结对,提供整理保洁、陪伴聊天、代买代购等一系列志愿互助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很多这样的结对服务一直延续了下来,让低龄老人老有所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这是一种养老服务的‘多赢’模式。”
银龄志愿者助力老年食堂 为幸福“加码”
8月21日,进化镇裘家坞村的孝义食堂里又出现了“五姐妹”的身影。一上午,“五姐妹”都在厨房间忙乎着,洗菜、配菜、制作……到了中午11点,孝义食堂正式开饭,村里的41位老人围坐一起,“五姐妹”的“战场”也从厨房转到了餐厅,为老人送上了热气腾腾的爱心午餐。而这41位老人中,也有“五姐妹”的母亲,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陈玉凤老人。
据村干部裘银燕介绍,“五姐妹”裘秀芹、裘文琴、裘婉芹、裘利琴、裘满琴都是陈玉凤老人的女儿,老大裘秀芹今年72周岁,“五姐妹”的平均年龄也已经65岁了。正因为自己的母亲在孝义食堂用餐,她们姐妹几个纷纷自发加入了裘家坞村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来食堂帮忙。
自从裘家坞村办起了孝义食堂,不少像“五姐妹”这样乐于助老、有服务意识的银龄志愿者主动加入到了服务队伍中,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已达100余人,大多数志愿者的年龄都和“五姐妹”相仿。目前,这支团队分成19个班,每班轮流上岗义务为前来孝义食堂就餐的老人制作饭菜。
“我们的志愿者很多都是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热心人,他们有时间,也有一颗公益心,积极投入到了孝义食堂的公益服务当中。他们视老人如‘父母’般对待,为他们做饭,陪他们聊天,哄他们开心,轮到上岗的日子,即便住得再远,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我们裘家坞村,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的互助氛围很浓厚。”裘银燕说。
近年来,区民政局积极构建以老年食堂为主体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这其中,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成为老年食堂得以长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农村的老年食堂,像“五姐妹”这样的银龄志愿者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给老年人带去从“舌尖”到“心尖”上的暖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也有效发挥了低龄老人的优势特长,营造了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银龄互助老有所学
跨越数字鸿沟
自助挂号、网上购物、手机拍摄……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都是打开手机就能解决的小问题。但在老年人看来,这些年轻人眼中的“小问题”都成为了“大难题”。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畅享高品质的数字生活,我区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为期三年的“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交通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在专项行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区委老干部局优选20位老干部志愿者,成立骨干宣传队,以智能手机应用培训为主要内容,分批次、多途径为老年群体开展数字化教学。
这批老干部志愿者深入我区各个基层村社,参与到以老助老、银龄互助,携手跨越“数字鸿沟”志愿帮扶活动中,帮助、引导了更多的老年群体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生活。
在萧山老年大学,有一个由50余名爱好摄影的老同志组成的萧山老年摄影沙龙,今年69岁的施一伟是沙龙的负责人。“这些年智能手机慢慢在老年人中普及了,但拍照等功能还是有很多人不会用,社区里的老人也经常问我‘为什么你拍出来这么好看,我就不行’,这让我们萌生了专门开课的想法。”施一伟说,这些年来,摄影沙龙里的老同志先后走进紫荆园、银河小区等地,为老年朋友送上了一堂堂实用的手机摄影知识课堂。
“接下来,希望更多有能力、热心的低龄老人加入这样的银龄互助的队伍中来,让更多的低龄老人发挥余热,让更多的高龄老人安享晚年。”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